映話牢騷:《盲》、《彗星來的那一夜》、《惡鄰纏身》


0 意見:

《哪啊哪啊~神去村》(WOOD JOB!神去なあなあ日常):都市俗荒野求生記


戰艦、怪獸、機器人,
日本人擅長把大的東西做成微縮的袖珍品,
小而不減精緻,越玩賞越發讚嘆。
而《哪啊哪啊~神去村》則是顯現了日本人也擅長把小的題材放大,
把「林業」這冷門題材搬上螢幕而還能拍得熠熠生輝。

0 意見:

《永遠的0》(永遠の0 ):衛生紙的厚度



就算先不論片子裡敏感的政治立場與史觀,
《永遠的0》從製作面來看來就已經不是部讓人滿意的電影。
以外婆的葬禮開場,引出對於親生外公的探尋是不錯的懸念營造,
而在調查的過程中,
不斷聽到外公一面被形容為懦夫,千夫所指;
卻又一面被描繪為空中的無傷傳奇,零式戰機上的英雄,
兩相對照之下,也讓人對這位宮部久藏身上的衝突感到興趣。
懸念也有了,衝突也有了,
但故事卻說的七零八落,
透過與宮部久藏相關的戰後倖存者們之口,去重構一個沒能倖存者的故事,
原意應該是想在不同人的身上去看見宮部久藏的多種面向,
用不同的立場去在他的形象上增添筆墨,
並且也同時透過子孫在這些老戰友身上重新看見宮部的故事與帶給他們的影響。

0 意見:

《哈比人:五軍之戰》(The Hobbit: The Battle of the Five Armies):有錢就是任性


有錢就是任性,這是最近中國特別火的成句,
原意是來諷刺某些土豪暴發戶的驚駭之舉,
但其實我想想,整套《哈比人》系列電影,倒也隱隱約約的驗證了這句話。

0 意見:

《出埃及記:天地王者》(Exodus: Gods and Kings):神沒有客場


託美江的福,今年儼然是聖經題材電影的五倍年,
年初的《上帝之子》(Son of God)打響頭陣,
接著是 Darren Aronofsky 的《諾亞方舟》(Noah),
其中也有 Nicolas Cage 主演的《末日迷蹤》(Left Behind)亂入,無奈B級片質感使其倍受冷落,
年底則以 Ridley Scott 的這部《出埃及記:天地王者》堂堂劃下休止符。


0 意見:

《太平輪:亂世浮生I》:其實也沉得差不多了


開演前,電影院不知道是弄錯檔案,
還是想再讓大家欣賞一下眾星的柔焦美顏,
居然又放了「太平輪×長榮航空」跨界合作的I SEE YOU預告,
讓媽媽心頭一慌,以為自己是不是買錯票,
哪有電影會在開演前還在撥自己的預告的,太怪了。

0 意見:

《星光雲寂》(Clouds of Sils Maria):演員的自我修養


《星光雲寂》的故事開始於一樁訃告,
昔日恩師的死讓Juliette Binoche扮演的Maria不再只是協助性的代為領獎,
而是必須去完成他再也無法親自接受的榮耀。
即使如此,全片卻無一刻不在Wilhelm Melchior與《馬洛亞之蛇》(Maloja Snake)的壟罩之下。

0 意見:

映話牢騷:《肉腳擂台》、《五星主廚快餐車》、《奪魂索》


0 意見:

《年少時代》(Boyhood):飛矢不動


將近三個小時電影之後,我走出戲院,
看著車流燈海,感覺到一陣麻木,
彷彿眼前的不是我的生活,剛剛螢幕上的那個才是,
回過神,抬頭看了一下,天空因為光害而黑濁濁的,沒有任何星光。
然後想到《年少時代》片頭那首Coldplay的"Yellow",
"Look at the stars, look how they shine for you.",
突然鼻頭酸澀一陣,眼前的燈火模糊一片,宛如星辰。

0 意見:

《怒火特攻隊》(Fury):還好不是一部Wonderful的戰爭片


《怒火特攻隊》主題是久違的寫實二戰題材,
它看起來具備了一切賣座戰爭片的必備元素,
巨星砲火大場面、悲壯感人袍澤情,幾乎樣樣不缺,
尤其最後的三岔口激戰更能讓觀眾看得熱血沸騰、淚濕衣襟,
可是我覺得David Ayer只是幫這部片子披上了一層符合觀眾期待、市場需求的皮,
它實際上,是部三觀不正的電影。

0 意見:

《星際效應》(Interstellar):就算是宇宙有愛就沒問題了對吧


鑑於網路上各式好評滿大街,都漫出來了,
這篇就來個別開生面,以略噴為主體思想好了。

0 意見:

《捍衛任務》(John Wick):不只是打槍


《捍衛任務》讓我想到2008年Timur Bekmambetov的《刺客聯盟》(Wanted),
相似之處在於,兩片都費盡心力去建構一個極度風格化的世界觀,
《刺客聯盟》直接透過物理定律的改動來創造一個個顛狂的卡通式畫面,
子彈會轉彎、一蹦就飛過大樓、跑車甩尾順便甩人上車、從幾百里之外狙擊爆頭等等,
跟神經病沒有兩樣,但是卻也讓人像神經病一樣看的爽得直飛天。
而《捍衛任務》的世界乍看之下貼近真實,沒那麼風格化,
可是卻又有那麼一點與真實世界偏離與歪斜,
那是個浮在霓虹、煙霧、晨光與暮色中的城市,
幾個空拍俯瞰鏡頭下的燈火斑斕,卻又無比疏離,
它讓觀眾看到喧鬧,卻不讓觀眾進入喧鬧,
而是保持一種小心翼翼的距離感。

0 意見:

映話牢騷:《南方野獸樂園》、《金甲部隊》、《壁花男孩》

0 意見:

2014雄影雲端戲院APP使用心得


2014年高雄電影節在10月24日揭開序幕,
活動將持續至11月9日,
實體放映地點有三:
其一,高雄市電影館(高雄市鹽埕區河西路10號,這館是所屬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啊,好夢幻的工作地點);
其二,高雄夢時代喜滿客影城(高雄市前鎮區中華五路789號);
其三,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詳細的放映時間地點到官網可查。

0 意見:

《大法官》(The Judge):法庭與家庭


如果這部片能乾脆俐落的拆成兩片,
一片講地方法官老年失智之後疑似肇事逃逸所引發的法庭攻防,
一片講賤痞富帥律師回鄉後自我認同的尋根故事,
我想都會比他們加起來除以二之後的結果來的單純些,
可惜的是,這部《大法官》就是那個兩者之間的平均數。

0 意見:

映話牢騷:《索命影帶》、《詭異訊》、《藍色恐懼》

0 意見:

《控制》(Gone Girl):婚姻是需要「經營」的


基督教文化自詡為提倡「神聖婚姻」的濫觴,
聖經裡都明說了「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二人成為一體。」,
與華人文化圈妻妾成群相比,
西方世界認為的婚姻是不只是法律上的結合,
而是有神聖意義的,依神旨意的結縭。
中國人娶媳婦,那叫拜堂,是跪在父母前面;
但西方人討老婆,則叫聖事,教堂、牧師、祈禱、詩歌,無一不少,
幾乎像是宗教儀式的延長。
「這樣,夫妻不再是兩個人,而是一體了。因此,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開。」
在這樣的文化壟罩氛圍之下,
西方人的婚姻觀、家庭觀是「在眾人見證下」、「在上帝見證下」的,
早就已經不只是「兩個人之間」的事,
而他們期待的婚姻,也無可避免浸淫在這般宗教與文化塑造中,
有人求婚,就該叫好(甚至只是路過看到)、
有人結婚,就該祝福(也不管跟當事人熟不熟),
婚姻被昇華了,比神聖更神聖。

0 意見:

映話牢騷:《女子漢的顛倒性世界》、《百萬種硬的方式》、《仇恨行動:以俄之名》

0 意見:

映話牢騷:《歸來》、《小時代:刺金時代》、《魔幻旅程》、《特攻聯盟2》

1 意見:

《渴望》(渇き。):觀看者自身的混亂


就像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在故事的第三段,就讓愛麗絲追著懷錶兔跳進洞裡,
中島哲也也沒讓觀眾有太多反應時間,
浮光掠影的交待了畫面之後,就直接切入故事的核心:加奈子的失蹤,
讓觀眾在尋找加奈子的同時,
也開始跟愛麗絲一樣往下墜落,
看到一幅幅扭曲的畫面在眼前閃現。

0 意見:

《忐忑》(As Above, So Below):提前降臨的審判


不過也就是把尋寶、古墓、幽閉、心理陰影這些拆開來看個個都是老梗的元素合在一起,
這片居然也來個妙手回春,迸出新滋味!
作為一部恐怖片,它用的元素不新,
但也足以讓觀眾從鬼屋、怨靈、詛咒的老梗黃金三角獲得喘息,
更直接的把「地獄」的意象透過往下探尋的過程傳達出來。

0 意見:

《移動迷宮》(The Maze Runner):少年們的集體焦慮


不曉得是不是因為先前的《分歧者》(Divergent)爛的一舉摧毀我對於這種YA反烏托邦片型的信心,
整部片的前半段,我陷入了一場盛大的意淫,
總算來了個不落窠臼的啦!
電梯從黑暗中「向上」爬升,而不是「向下」墜落,
開場就好像帶有宗教意味的暗示了「昇華」的狀態,
迎接主角的卻不是無憂的天國,
而是四面一個由四面巨牆與單一性別組成的原始聚落,
被豢養的男孩,牆內的天堂。

0 意見:

《無敵破壞王》(Wreck-It Ralph):敢不敢打爛自己的生活


2012、2013,
接連兩年,迪士尼推出的兩部作品,
都是同樣探討角色本身存在焦慮,
我喜歡Wreck-It Ralph多過《冰雪奇緣》(Frozen)(戰)。

0 意見:

《軍中樂園》:樂園再好,總得歸鄉


從選擇八三么為主題來看,
已經註定了這部片跟傳統的「菜鳥天兵入伍被魔鬼班長操到飛起來最後男孩變男人走出營區」的正能量蛻變型軍教片不同,
(而且大概前二十分鐘看到阮經天被海龍退訓的時候就知道了),
相反的,沒有朝向陽光的成長,
到了最後,阮經天剛入伍時候那種對於軍中各種扭曲狀態的迷茫眼神不見了,
他開始哈煙嘻笑,
姿態與學長一模一樣,
改編接應生的悲劇唱歌,
對於各種怪現狀學會視而不見,
菜鳥變成老鳥,
在導演的眼中,
與其說「成熟」,更像是「世故」,
學會對無力改變的事放棄掙扎,
或對於不忍入目的事視而不見。

0 意見:

映話牢騷:《肌膚之侵》、《休旅任務》

0 意見:

映話牢騷:《2001太空漫遊》、《真愛永恆》

0 意見:

《露西》(Lucy):超過動作片的趴數


儘管預告呈現的「超智女英雄怒戰棒子黑道」在正片看來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難免給人一種泡麵般包裝與內容不符的感覺,
不過我倒挺享受Luc Besson打在臉上的耳光,
至少片子不是流俗的科幻皮動作骨,
反倒讓動作成份都成了配菜,
哲學思維與科幻奇想才是真正的內核。

0 意見:

映話牢騷:《火線交錯》、《全面突襲2:拳力進擊》

0 意見:

《忍者龜:變種世代》(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烏龜動手也動口


我很喜歡2007年那個動畫版本的《忍者龜:炫風再起》(TMNT),
雖然不論以電影而言,或以動畫片而言,
那部TMNT絕對不是什麼經典鴻篇巨制,
不過穿梭整片的Pop Punk卻宛如降下某種啟發,
我在情感上徹底被命中,
使那部片子後來變成成長過程中,具有私人意義的道標。

1 意見:

《直闖暴風圈》(Into the Storm):新瓶舊酒風味猶存


災難片呈現的類型,我覺得可以大概分成兩種,
 一種是大範圍的,用全知視角在不同地區之間跳轉,
用全球、國家為尺度來衡量災害的破壞力,
這種類型,我覺得Roland Emmerich那部2012雖然整體劇情彆腳造作,
可是視覺上已經達到巔峰,可以像是一場一場災難幻燈片一樣,
在黃石公園、華盛頓、拉斯維加斯、里約熱內盧、梵蒂岡、西藏,
展現一場一場的毀滅大秀。
雖然這種不同展區的形式,可以讓觀眾多種願望一次滿足,
但總是覺得那種「展示」的意味太強,
人物的逃離感與災難降臨的真實性反而被犧牲了。

0 意見:

《分歧者》(Divergent):YA也想反烏托邦


我實在很不想這樣講,
但是看完這片之後,
我覺得作者/導演從一開始就不是要講反烏托邦的故事,
其實講的就是高中女生的青春愛情小花小草,
但是又不想被嫌花癡無腦深度低,
唉,怎麼辦呀,正是托腮蹙眉時,
好巧瞄到手邊一本《美麗新世界》,
瞬間醍醐灌頂,振筆疾書,
寫出一部世界觀龐大未來設定灰暗人類前途黯然的逼格作品,
拍拍胸脯,誰還敢說這是小情小愛!

0 意見:

《星際異攻隊》(Guardian of the Galaxy):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從2008的《鋼鐵人》(Iron Man)開始到2012的《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
Marvel正如其名,正在展現給觀眾電影史上前所未有的行銷奇蹟,
在每部彼此分離的超級英雄片放上一點彩蛋,
(找彩蛋的樂趣甚至大於電影本身)
最後把所有鋪陳匯合,生出一部宛如大型嘉年華一般,
讓所有人不甘心放棄資訊累積量而感覺不看不可的合體大作,
然後當觀眾心滿意足的讓四年的期待情緒在電影院裡沸騰昇華之後,
一個耳光打在臉上,一個來自於彩蛋破解者的彩蛋,
Thanos坐在浮空天王椅上:
「口桀口桀,你們等了四年的東西只是自介之後破冰遊戲等級的Phase One而已。」
不但沒有惱火,觀眾反倒連在離開電影院之後還扯旗似的期待爆棚,恨不得立刻穿越2015。
這種讓電影之間遙遙呼應,好遠又好近的操作手法,
不只Marvel樂見其成,觀眾更是樂此不疲。

0 意見:

《婦仇者聯盟》(The Other Woman):一夫一妻捍衛者聯盟


正宮小三聯手鬥偷吃賤男,
聽起來很潮,非常21世紀的倫理觀,
可是並沒有,
我覺得這部片子在家庭/婚姻的觀念上,
其實沒有跳出窠臼,保守到不行。

0 意見: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一部獻給所有人及不獻給任何人的電影


1883年,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副標是「一本寫給所有人及不寫給任何人的書」(A Book for All and None)
一百三十餘年後,Wes Anderson拍出了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同樣地,一部獻給所有人及不獻給任何人的電影。

0 意見:

《龍虎少年隊:童顏巨捕》(22 Jump Street):在動作片臉上跳啊跳


21 & 22 Jump Street系列看似瘋狂白爛,
其實我覺得不然,
相反的,兩集都在笑點設計上老謀深算,步步藏招,
把一般屎精尿屁甩開幾條大街,

0 意見:

《猩球崛起:黎明的進擊》(Dawn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智慧的限度


在前集《猩球崛起》(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中,
若不論疫苗的真正用途是治療阿茲海默,
光就Caesar從實驗室意外遺傳高度智慧的這個環節,
觀眾幾乎是站在一個接近「神」的視角,
去觀賞一個原先不具有智慧的生物,
在接受意外的賦予後發展自我意識,
終至成長為能與「神」平起平坐的個體,
得到智慧,卻遭到造物者而恐懼的過程,
得到智慧,失去愛憐。

0 意見:

《行動代號:孫中山》:「他們知道了」


與其說本片是青春影片,
我覺得它其實更像是一部政治寓言,
透過各式符號的交織,
隱晦的(或者為了市場考量的),
透過年輕人的視角、趣味的「行動」過程和目標,
來掩蓋導演真正的企圖,
甚至我覺得連貧窮的世代複製也不算是真正的核心,
而是更純粹的,對於人性的一種試探性解讀,
才是導演嘗試在本片所呈現的。

0 意見:

《馴龍高手2》(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2):不能逃不能逃不能逃


2010年的《馴龍高手》(How to Train Your Dragon)之所以成功,
並不在於DreamWorks試圖塞進太多元素,
反而是簡單的劇情造就它的成功,
其實扣掉維京、龍這些花邊之外,
故事的本質依然是清晰的,
是一個青年成長過程中,面臨父輩過重期待的逃亡,
延伸為對於傳統的挑戰,
去追求、去親近原本被視為危險的、致命的事物,
並且最後得到認同,
這過程把青年成長過程中的焦慮反映的無比淋漓,
那幾場只有Hiccup和Toothless的空中獨行總看得我淅瀝嘩啦,
最極致的孤獨,最遼闊的自由,兩者同時出現,
幾近無限的海天場景,
只有無須言語溝通的萌獸,與「自我」真誠的存在,
荒涼卻妙不可言。

0 意見:

《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Transformers: Age of Extinction):導演虐我千百遍,我待導演如初戀


人類虐我千百遍,我待人類如初戀,
柯博文完美的詮釋的親地球賣賽柏坦的扭曲心態,
感染名為美國英雄主義與自由思想的電腦病毒後,
對於這種肉色不斷尖叫的小小外星人異常憐愛,
不惜怒炸基友、怒絞至尊、最後甚至怒把賽伯坦炸了也無所謂,
第三集片尾昂首站立,
斷手依然掩飾不了哥的帥,
紅藍交織的的塗裝我3D眼鏡不小心滑落一看還以為是美國國旗。

0 意見:

《性愛成癮的女人》(Nymphomaniac):太牛()了!


就從那個超賤的片頭說起好了,
斗大的NYMPH()MANIAC VOL. I(那個()神來一筆)打在黑底螢幕上,又淡出為黑底,
完全沒有畫面,重複,完全沒有畫面,只有背景聲稀疏,
五秒,好很神秘;
十秒,該跳畫面囉;
二十秒,喔喔歐洲導演就是前衛;
三十秒,放映機壞掉了;
四十秒,其他人都不覺得奇怪嗎:
五十秒,是不是要去問一下啊但是假如是故意設計的話也太丟臉了暫且不表好了;
六十秒,為什麼會有情侶一起看這部啊;
七十秒,喂喂前面阿桑居然睡了;
八十秒,明天還要六點半起床頭好痛;
九十秒,哦哦哦哦哦哦終於。
看Lars von Trier的一大樂趣或許是在於,享受他在表現形式上的挑釁與虐待,
《驚悚末日》(Melancholia)全無台詞卻如藝術品般的introduction,絕美卻抽離文本,看得雲裡霧裡;
《厄夜變奏曲》(Dogville)詭異的舞台劇場景更把所有人與人之間的牆面剝開,留下赤裸的互動。

0 意見:

《心靈勇者》(The Railway Man):萃取自天然全雞,每一口都喝的到香醇雞湯原味


片商必須要給剪出預告片的加薪才對。
這預告片節奏精準,
在各種場景間流轉,又相互呼應,
光主角跟日本軍官質問的畫面交替切換就呈現出「復仇」的故事概梗,
角色的神韻也捕捉的好,
Nicole Kidman對於婚姻與丈夫的堅決、
Colin Firth恨意濃縮成的冷靜、
Stellan Skarsgård則帶出最大的懸念「那房間裡發生什麼」,
雖然最後必須放下仇恨這句話已經似有爆雷之嫌,
但是衝著實在想太想知道到底房間中有何等獵奇虐心的場景,
我還是進了戲院。

0 意見:

《黑魔女:沉睡魔咒》(Maleficent):改編童話,還是童話


每個好萊塢演員都至少應該找到一個螢幕形象,
也不求多,就一個,
那種可以被畫在插畫上或電影院裝潢巨星群象裡面,
一眼就能認出來的形象,
Harrison Ford之於印地安納瓊斯、
Pierce Brosnan之於第七號情報員、
Keanu Reeves之於救世主、
Uma Thurman之於新娘、
Tilda Swinton之於加百列(私心),
形象烙印之深,讓他們其他的角色,幾乎難以入眼,
那個角色暨是桂冠,也是詛咒。
我本來以為Angelina Jolie的詛咒會停留在銀色緊身衣的蘿拉卡芙特,
直到這部電影出現之前,我是這個以為的。

0 意見:

《明日邊界》(Edge of Tomorrow):(遊)戲如人生,人生如(遊)戲


玩過一些動作遊戲,妄發一下心得在先。

動作遊戲通常有兩種機制,
一種是給一條血條,去在各種機關敵人之中殺出血路,
過程難免損血,在有限的容錯率之下,
玩家要考量如何在犧牲血量與通過關卡之間拿捏,
像是洛克人、忍者外傳、無雙系列、戰神系列。

0 意見:

《哥吉拉》(Godzilla):獸性與神性


小時候,我還記得最常播哥吉拉的第四台是龍祥,
他們的形象LOGO動畫好像是有一條金龍還怎樣繞出LS兩個字母,
我覺得,這一定是專門播哥吉拉的電視台,
倍感親切,常常鎖定,看了不少皮套時代的特攝哥吉拉。
像是打垃圾怪、打人心樹、打摩斯拉、打三頭金龍、打機械哥吉拉等等,
而且每次看到總是全神貫注,
是到會先把吃飯或寫作業寫聯絡簿那種芝麻小事擱在一邊的地步。
雖然當時這些片子被冠上各種無視原文的譯名,
六度空間大水怪、大恐龍、蝶龍魔斯拉等等。

0 意見:

《X戰警:未來昔日》(X-Men: Days of Future Past)與一些胡言亂語


驀然回首,X戰警第一集竟然已是14年前的事,
我當初才9歲啊!9歲!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