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話牢騷:《盲》、《彗星來的那一夜》、《惡鄰纏身》



》(Blind
2014︱Eskil Vogt︱91 min︱Drama︱挪威
IMDb爛蕃茄豆瓣(中譯:盲视)

從女作家一番關於失明後,世界還能在腦中存留多久的追問展開,
基本上整部片子就是繞著女主角的創作與思緒進行,
赤條條的讓觀眾看看,一個足不出戶的盲人,
在她北歐風格的精緻公寓裡,究竟可以有多深不見底慾望與不安。
《盲》是一部非常難懂的片子,
並不是說劇情燒腦,故布疑陣,
而是《盲》極度的意識流,打破常規的場景、對話、視角等等,
完全跟著女主角的思緒而變動,
呈現一個不穩固、不明晰的世界觀,
加上人物虛實游移,女主角的創作角色時不時衝出邊界與真實人物互動,
使其中不只場景,連真實/虛擬的邊界也濛昧不清,
其中以丈夫 Morten 與虛擬人物 Einar 的對話作為代表,
幻想人物與真實人物碰上了不打緊,
如果細看,會發現兩人雖然持續在對話,
但所在的場景時而在固定的咖啡館內,又時而在移動中的公車上,
真假的界線被抹糊了。
而女主角透過創作的角色來反映失明後的極度焦慮,
Einar 反映了她「私」的渴求,Elin 則是她的「公」的焦慮。
雖然絮絮叨叨還是能打上一些東西,
不過真的,這片看著著實累人,無誠勿試(想睡時更勿試)。


彗星來的那一夜》(Coherence
2013︱James Ward Byrkit︱89 min︱Sci-Fi, Thriller︱美國 英國

當一堆所謂大片大導還在一頭熱想搞出大成本科幻片時,
《彗星來的那一夜》以短小的篇幅與製作,
卻絕對精悍的姿態賞了所有人一耳光,
重新讓大家看到,科幻不需要非得高成本特效與堆砌理論
只要抓到引人遐思,讓人有股發出「真她媽炫」感想的衝動,
就算是成功了。
《彗》片的理論基礎是耳熟能詳的「薛丁格之貓」(Schrödinger's cat),
只是《彗》片不以打開箱子,造成「退相關」(decoherence)的方式來講故事,
反而是讓角色們被關在箱子裡,
並因為彗星的到來而打破原本不應共存的世界線,造成「相關」(coherence)。
片子的前半段氣氛掌握精準,由簡單的聚會開始逐漸扭曲,
停電、箱子、受傷、照片與數字等等,
詭異的氣氛不斷高張,幾場室內戲都把角色精神的恐慌拍得淋漓,
但其實這種淋漓是導演從一開始的手法所設下的局,
透過閒散的對話、晃動的鏡頭、無明顯敘事段落的剪接,
讓觀眾失去全知的地位,而只是餐桌邊的觀看者而已,
我們所知的並未比劇中角色們多,於是當局面開始失控,
觀眾感覺到的緊張自然會是強烈的。
而難能可貴的是,片尾並未只是丟出某個更逼格的理論就想敷衍觀眾,
反而回歸角色本身,當女主角迷走於各個屋子外,
觀察每個「可能的世界」時,
其實也貼近著一般人總老想著「如果我怎麼怎麼,會不會從此再也不同」的小劇場,
突然間,世界線的聚合對女主角而言不再是威脅,
而是機會,當她看到那間其樂融融的屋子時,
其實是看到了「我恨不得殺死自己」的具體化機會。
箱子裡的貓從「既死又活」,變成了「你死我活」,
不完美的自己,殺死了完美的自己,
《彗》片大膽的把這個可能展示給觀眾看,燒完了腦,卻讓人不禁哆嗦。


惡鄰纏身》(Neighbors
2014︱Nicholas Stoller︱97 min︱Comedy︱美國
IMDb爛蕃茄豆瓣(中譯:邻居大战)

原本以為是可以透過拙胖中年人與俊帥小鮮肉的纏鬥,
來碰觸的一些關於成長啦,關於老去的嚴肅議題,
結果證明也是一廂情願了,
整部片子就是以喜劇一以貫之,
看得也就是雙方如何盡力惡搞彼此而已,
也稱不上鬥智鬥勇,其實就是 Seth Rogen 方自降智商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大人沒大人樣的樂在這些兄弟會的紙醉金迷中,
甚至會覺得雙方之間唯一的導火線也只是嬰兒罷了,
假如扣掉這個因素,他們夫妻倆倒也樂得時不時有個巨大的青春Party就在隔壁。
只能說預期失準,
預期在這樣一部大麻派對電影期待他會談一些中年危機的議題根本就是緣木求魚,
唉,不知不覺也已經成了無趣的中年胖子了(精神上與體型上)。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