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天地王者》(Exodus: Gods and Kings):神沒有客場


託美江的福,今年儼然是聖經題材電影的五倍年,
年初的《上帝之子》(Son of God)打響頭陣,
接著是 Darren Aronofsky 的《諾亞方舟》(Noah),
其中也有 Nicolas Cage 主演的《末日迷蹤》(Left Behind)亂入,無奈B級片質感使其倍受冷落,
年底則以 Ridley Scott 的這部《出埃及記:天地王者》堂堂劃下休止符。


縱使百花齊放,但細看則良莠不齊,各家評價不一。
《上帝之子》跟《末日迷蹤》基本上是挑戰下限,
後者尤其以在 Rotten Tomatoes 刷出了 2% 的 Fresh 蔚為奇觀,
而《諾亞方舟》則不負導演盛名的維持著一定的成績。
但其中弔詭的是,越高分的《諾亞方舟》,
採取的觀點卻是與傳統詮釋偏離越大的,
Darren Aronofsky 觀點中的諾亞並非完美的「義人」,因信稱義而毫不動搖,
相反的,從洪水過後,片中的諾亞精神狀態越來越扭曲,
上帝的旨意竟成為詛咒,他被困在對於「人類是否應該徹底消滅」的歇斯底里中,
而那時,他的家人背離了他、他的忠誠背離了他,
就連降下旨意的上帝也寂然無聲,毫無任何指引,
「神也沒有寬容上古的世代,曾叫洪水臨到那不敬虔的世代,卻保護了傳義道的挪亞一家八口。」,
聖經裡這樣描述,但電影裡看起來,神藉著方舟保護的諾亞,
卻沒保護他的思緒,而放任他不斷沉淪,直到試圖弒親。
雖然教徒們覺得這三觀不正,但其實反映了比起「神」降臨的奇觀,
導演更聚焦於「人」本身的自省與掙扎。
而這種人本關注是跨宗教、跨信仰的,這也區分了聖經題材電影的良窳,
分出了哪些是教徒自High片,哪些則是真正具有普世意義的藝術品。


若以此看來,值得慶幸的是,
Ridley Scott 的《出埃及記:天地王者》也沒有成為一部教徒獨享的聖經大片,
比起神,它顯然更關注於摩西的歷程。

為了讓電影貼近「本於人」的目的,
重視內在精神衝突的 Darren Aronofsky 想到的方法是讓諾亞被上帝的「人有罪」想法騷擾到發瘋;
重視外在時代背景的 Ridley Scott 則直接讓摩西成為與拉美西斯二世之間的關係定位為「情同手足」。

與其讓摩西只是像史實般只是王室成員之一,
Ridley Scott 把他設定為受到法老塞提一世(Seti I)倚重的將軍之一,
兩人間的關係甚至比起與親生兒子拉美西斯二世還來的密切,
從摩西與拉美西斯二世能比肩走下皇宮前的無障礙坡道畫面可以看出其地位之崇高。
但電影以一則「拯救者終成領導者」的預言作為開場,
在拉美西斯二世心中太早就種下猜忌的因子,
很可惜的,兩人之間的親同手足關係只停留在人物設定上,
在片中反而沒有什麼特別的橋段來佐證這點,
讓這個設定變得有些可有可無,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雖然兩人之間的互動不如預期,不過如果分開來看,
摩西與拉美西斯二世的角色都有值得細思之處。

【拉美西斯二世】
從拉美西斯二世說起,
拉美西斯二世一生困擾於片頭女祭司從雞肝裡得到的預言,
尤其在開場與西臺人的戰爭中,拉美西斯二世早早就暴露出對於摩西的恐懼,
在被拯救後拿著長矛欲射又止的神情非常到位,
非常諷刺的,作為日後埃及的法老,雖然是太陽神在凡間的化身,
卻在一塊烤過的雞肝裡糾結。
但讓拉美西斯二世糾結的,或許也不只是對於摩西日後將成為領導者的恐慌,
而是對於父愛的飢渴。
如同《神鬼戰士》(Gladiator)中羅馬皇帝康茂德(Commodus)奪權的背後只是試圖換取父親的肯定,
本片裡的拉美西斯二世也同樣遭到父親的冷眼,
雖然作為法老的唯一傳人,
但塞提一世對於自己能力表現出的失望與對摩西的肯定,成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心魔。

"What is it in me that you hate so much?"
(「我到底怎麼了,才讓你這麼恨我」)
這是康茂德在行兇弒父前的最後追問,
或許也是拉美西斯二世被自己的父親在大庭廣眾下羞辱時的疑問。
可憐的是,他們其實都沒有做錯什麼,他們的錯就是身為太子,
在試圖愛著父親的同時,卻又逃不過父親對他們治國能力的殘忍檢視,
每當身邊出現了更加優秀者,
無論是《神鬼戰士》裡的 Maximus ,或是本片的摩西,
都讓他們無可遏止地感覺遭到厭棄。

這樣的剝奪感甚至連父親死後都難以消除,
拉美西斯二世後來對著熟睡中的兒子仍不斷喃喃著,
"You sleep well because you're loved. I've never sleep that well."
(「你能睡的這麼安穩,是因為你被寵愛。我就從沒辦法睡的安穩。」)
父親之死並不能讓那個傷口弭平,
反倒讓它無法結痂,永遠的暴露。

因此當摩西再次歸來時,拉美西斯二世再次感覺到那股關於父親的痛楚,
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摩西提出的要求為何,都已經不可能得到這個新法老的妥協,
換句話說,現在這已經是"personal"的,私人恩怨的事了。


【摩西】
如果說拉美西斯二世部份拍得比較好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而摩西部份拍得印象深刻的,則是「人與神」之間的關係了。
雖然從摩西遭到放逐後有一段很長的的流浪蒙太奇看得我眼皮沈重,
接下來在 Midian 與 Zipporah 結婚到生子的過程更是斷簡殘篇且扁平,
感覺導演完全只想快轉到火中荊棘一段,讓「神」趕緊出場。

結果是頗為震撼的,
Ridley Scott 的「神」不是隱喻的象徵,也不是空中的男人聲音,
而是具體的以孩童的方式出現了,
導演稱其為"Malak",猶太語的「天使」,
導演自述:
"Sacred texts give no specific depiction of God, so for centuries artists and filmmakers have had to choose their own visual depiction," Scott tells THR. "Malak exudes innocence and purity, and those two qualities are extremely powerful."
(經典裡沒有對於上帝形象的特定描述,所以好幾世紀以來,藝術家與電影人們都必須去選擇他們自己版本的視覺形象。天使散發著無邪與純淨,而這兩種特質都是極為強大的。)
Ridley Scott 雖然委婉的迴避了「男孩=神」的直接指涉,但意圖已經不在話下。

雖然導演強調"innocence and purity",但看看電影裡的「神」作了什麼。
首先祂引導摩西回到埃及去拯救水深火熱的希伯來同胞,
這點還情有可原,畢竟上蒼悲憫受苦受難的凡間世人,
希伯來人在埃及過得悽慘,自然有被拯救的理由,
而摩西可能是也同樣憐憫與自己有血脈相連的同胞們,
於是甘冒被法老殺頭的風險回埃及,
此時「神與人」之間的意志還並未衝突。

可是當摩西與拉美西斯二世交涉失敗後,
他轉為實際,試圖讓奴隸轉職戰士,
但「神」表示不耐,說你這過程耗時太久,等不了,
於是開始放地圖技,降下十災。
血水、蛙蠅、瘟疫、蝗蟲、冰雹,
到最慘烈的長子之死降臨。

在十災當中,摩西開始動搖了,
他看到自己成長的故土被蹂躪,
作為人,摩西比「神」更早心生不忍,
試圖去阻止「神」繼續降下災難,也企圖警告拉美西斯二世不要讓神不開心,
但無論哪一方都不願意聽從摩西,
於是他只好在兩者之間掙扎、痛苦。

這與傳統的「摩西奉神旨意行事」不同,
摩西是人,他也只能做人可以做的努力,
去訓練希伯來人、去喚醒他們的反抗意圖,
或許假以時日,這些努力會成功,而摩西也如此希望著,
但這不是「神」希望的,神降十災,
除了要讓希伯來人出埃及,更多的是一種報復心態,
這位「親希伯來人的上帝」要毀滅不信他的埃及人,
而且下手極猛,好像無視埃及只是自己的客場一樣。
說到這,那些「主場」的埃及眾神們呢?
毫無反應,就只是女祭司胡言亂語的一部分而已。
Ridley Scott 的十災拍得殘酷,全能的神虐待不設防的埃及,
殘酷到觀眾都隱約自問,這真的是一個神的所作所為嗎?

不只是觀眾,片中的摩西更難以忍受,
甚至對著神大喊“Is that meant to humble me? Because it will not!”
(你這樣[降下十災]就是為了讓我屈服嗎?那是不會發生的!)
這是句有趣的台詞,因為在原本的聖經中是這麼記載摩西的:
"Now the man Moses was very humble, more than any man who was on the face of the earth."
(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所有的人。)[民數記12:3]
這麼一個humble的摩西,居然對著神這樣嗆聲,
估計又會傷害某些教徒們的情感。

這也宣告了導演企圖塑造的摩西,與《諾亞方舟》裡的諾亞一樣,
他們都不是傳統經典裡詮釋的那些乖乖聽從上帝旨意的聖人,
而只是神蹟的見證者或促成者,
在那樣一個巨大的場景中,其中一個無助的角色而已。
神並不慈悲,他們選擇的人也並不堅強,
《諾亞方舟》與《出埃及記:天地王者》都同樣的展現了這樣的視角。
神的角色被移轉與架空,在完成充滿災難性的舉動後就幾乎銷聲匿跡,
留下那些「神選者」獨自面對剩下來的事。

《出》片最後的十誡橋段也很明顯,
聖經記載的版本是:
Moses said, "the LORD delivered unto me two tablets of stone written with the finger of God; and on them was written according to all the words, which the LORD spake with you in the mount out of the midst of the fire in the day of the assembly."
(耶和華把那兩塊石版交給我,是神用指頭寫的;版上所寫的是照耶和華在大會的日子,在山上從火中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申命記9:10]
但在片中呢,十誡根本是摩西一筆一劃刻下來的,
那時的「神」甚至沒有狀極嚴肅聲如洪鐘的告訴他這些道理,而是在泡茶,
看起來反倒更像摩西透過十誡來總結他的人生經驗與對於希伯來民族的期待。
這也難怪,不然我實在想不出哪個神在埃及十災與紅海復合的大慘劇之後,
還好意思說出「不可殺人」呢?

於是乎,片尾的摩西老了,
滿臉鬍子,但神情睿智而沉穩,
而摩西此時又看到了「神」,
卻依然是那個長不大的孩子。
這時,誰看起來又更貼近傳統形象中的「神」呢?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