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0》(永遠の0 ):衛生紙的厚度



就算先不論片子裡敏感的政治立場與史觀,
《永遠的0》從製作面來看來就已經不是部讓人滿意的電影。
以外婆的葬禮開場,引出對於親生外公的探尋是不錯的懸念營造,
而在調查的過程中,
不斷聽到外公一面被形容為懦夫,千夫所指;
卻又一面被描繪為空中的無傷傳奇,零式戰機上的英雄,
兩相對照之下,也讓人對這位宮部久藏身上的衝突感到興趣。
懸念也有了,衝突也有了,
但故事卻說的七零八落,
透過與宮部久藏相關的戰後倖存者們之口,去重構一個沒能倖存者的故事,
原意應該是想在不同人的身上去看見宮部久藏的多種面向,
用不同的立場去在他的形象上增添筆墨,
並且也同時透過子孫在這些老戰友身上重新看見宮部的故事與帶給他們的影響。

但結果看起來,那些倖存者的作用其實只是達成旁白角色的切換而已,
每換一個人,故事就可以推展到下個章節,換個場景,
讓看官們看看這時候的宮部幹了些啥。
整個故事依然是圍繞在宮部久藏一個人身上的,
講的大抵不過是他在空中如何神勇,他當教官如何仁慈,與他最後步上特攻之路如何掙扎等等,
說穿了,他們說了太多宮部的事,
但關於自己,卻說得太少。
這一個個在戰後展現不同面貌的老人們,
無論是抱病在床、霸道總裁、或是「最喜歡年輕男孩」的黑道あにき,
都只是過江之鯽,說完故事就匆匆下場,
宮部對他們來說已經是久遠的記憶,
而記憶也終究只是記憶,無論他們在那場戰爭裡對宮部印象如何深刻,
我們都只是聽他們「說」,而沒有看到更具體的作為展現,
自然說服力就也只是停留在用嘴巴上的程度而已了。


而有捨有得,這樣把故事鎖定在單一角色上,的確是聚焦的,
但是問題在於,宮部這個角色,
到底禁不禁得起在這樣的聚焦下被檢視?
本片的情節轉折不多,
要撐起全片的懸念與保持觀眾的興趣,這任務基本上就是落在宮部的塑造上,
但是如果我們把所有的孫子孫女的調查過程、老戰友們的回憶過程等等都剪掉,
把所有宮部的部份拼湊起來,結果遺憾的是,
這個角色除了顏值滿點之外,他身上值得玩味的地方多乎哉?
很抱歉,不多也。
宮部的角色固然是充滿掙扎的,他困於國家責任與個人意志中,
戰事已茫茫,兒女情更長,
而他也簡直是金句產生機般,不斷的拋出試圖讓觀眾省思的句子:
「你沒有家人嗎?你死了不會有人為你悲痛欲絕嗎?」
「活著的人比死亡更需要勇氣。」
「貫徹信念的人,才是真正有勇氣的人。」
多不勝數,可是對於宮部這個人,我們對他的理解也跟那些句子一樣,
停留在很淺顯的表層,看完句子,其實也就已經看完這人了。

雖然背負皇軍之恥的醜名,可是宮部這全片裡看來,
簡直就像是符合現在觀眾期待的完美典範,
重視生命、愛護屬下、眷念家庭,
這些東西都是在承平時代下成長的我們日常上所重視的,
所以宮部能引起觀眾共鳴,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而最終為了戰爭而拋下一切,也毫無疑問的是一記朝觀眾淚點丟去的直球。
宮部重視的東西我們都已經很熟悉,
而真正能區隔我們跟宮部的,則是看到戰爭是如何輾過那些美好的概念,
可惜的是,電影裡除了宮部崩潰的一個小段落外,
就直接切到他英雄式的慷慨赴義了,
整個人物的厚度、故事的厚度,
在戰爭底下被壓的扁平,厚不過幾張衛生而已,哭完就忘。


戰敗國要拍這種自揭傷疤的電影並不容易,
與同盟國宣揚的反侵略、反屠殺那些道德合理性的電影相比,
無論德、日,軸心國拍出的二戰電影都被築起了一到自我審查的圍牆,
他們可以拍人民的苦難,可以拍戰爭的慘烈,
但最終仍舊會撞上「戰爭底下的國家角色」這一堵尷尬的牆。
要控訴呢,就會顯得像是對主流的盟軍觀點電影獻媚,而且經典太多,早不缺你一部;
要同情呢,則又不可避免身陷是否肯定「侵略者」角色的道德爭議。

《永遠的0》則巧妙的迴避了關鍵性的問題,
在片中的「敵軍」形象被盡可能的模糊化了,
幾乎沒有任何一個盟國的角色有單獨的特寫,
在這樣的定位下,導演盡力的把觀眾引導到宮部本身的無奈遭遇上,
但正如先前對於關鍵性問題的迴避姿態,
導演連在處理宮部、處理他的未亡人、與處理他戰後同袍的態度上都顯得有些避重就輕,
用了比較速成的方法達成讓觀眾哭、讓觀眾感動的目的。
而導演則靠著這種好像說了什麼,但其實什麼也沒說的曖昧姿態站在片子背後,
就這麼看著片子坐收 87 億日幣,成為年度票房亞軍,
正所謂,讓你不服都不行啊。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