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還記得最常播哥吉拉的第四台是龍祥,
他們的形象LOGO動畫好像是有一條金龍還怎樣繞出LS兩個字母,
我覺得,這一定是專門播哥吉拉的電視台,
倍感親切,常常鎖定,看了不少皮套時代的特攝哥吉拉。
像是打垃圾怪、打人心樹、打摩斯拉、打三頭金龍、打機械哥吉拉等等,
而且每次看到總是全神貫注,
是到會先把吃飯或寫作業寫聯絡簿那種芝麻小事擱在一邊的地步。
雖然當時這些片子被冠上各種無視原文的譯名,
六度空間大水怪、大恐龍、蝶龍魔斯拉等等。
對於怪獸的迷戀是一種複雜的情結,
很難解釋為何在畫面上破壞城市、發射死亡光束;
或是在太空裡流著口水的畸型生物會如此受到迷戀,
那種保有熟悉生物特徵,
但又巨大化、機械化、部位錯置之後的詭異感,
不討喜的東西出現在畫面上,
卻成了觀眾追隨的目標,
真是抖M到了極點的觀眾(自介)。
在熱血衝腦上板橋看巨幕IMAX哥吉拉的一個禮拜前,
我窩在圖書館用前者1000分之一大小的19吋螢幕看完了系列的始祖:1954年版的《哥吉拉》(ゴジラ),
片中的特效在今天看來依然歷久彌新……個屁!
如果平心而論,不考量時間技術上的同情因素,
純粹用今日的眼光去評量的話,
裡面的模型與特效實在假的可以,
有一幕直昇機被暴風吹壞的畫面,
有種健達出奇蛋玩具的感覺。
![]() |
二手煙攻擊 |
可是除去技術上而言,
1954年版在氣氛塑造上異常成功,
前半段非常撲朔迷離,
充滿了種種臆測、政府的掩蓋、漁民混雜了傳說與目擊證言的描述,
只知道有某種巨大而不可測的東西正在接近,
沒人能清楚的說明到底是面對什麼。
那個氛圍精準的呈現出一個在沒有預報系統、SNG、衛星圖、即時通訊網路的情況下,
面對天災等不可抗力的巨變時,所產生的集體焦慮。
哥吉拉才從山頭後緩緩步行而出,
那一幕沒有特別用配樂,或鏡頭手法鋪陳,
就是直接來個視覺直球,
讓你看到有個比山高的怪獸在螢幕上移動,
那個畫面勝過一些刻意鑿斧的呈現方式,
反而有種真實感,與隨之而來的驚悚,
是我對1954年版留下印象最深的畫面,
那是具體化的天災。
而破壞的地方就不多說了,
就是不斷的有日本精緻小模型爆炸、著火、粉碎。
讓人印象深刻之處反而是最後討論消滅哥吉拉對策時,
不是一般怪物片人類好,怪物壞,
亂我東京者必殺之的單向思考,
生物學家山根恭平對於殺死上古生物感到掙扎,
芹澤大助也對使用氧氣破壞裝置感到不安。
雖然最後,他們依然殺死了哥吉拉,
但芹澤博士最後隨著終極武器一同在海底犧牲,阻止武器被濫用的可能,
山根博士則認為人類若繼續試爆氫彈,會有第二、第三隻哥吉拉陸續出現,
比起怪物,他們幾乎也同樣害怕著人類潛在的破壞力。
60年後,當一架不再是健達出奇蛋玩具模型的CG直昇機,
擦撞怪物後,失速墜毀,撞在飛機上,引起連串爆炸,
機場內民眾驚呼,鏡頭往右移,巨大的腳掌赫然出現在另一側,
往上仰望,巨獸嘶吼,至此,已經射了一褲子都是。
必須承認特效在此類怪物片/災難片中的重要性,
撇除劇情,退萬步言,以現在的眼光而言,
縱使是哥吉拉系列作最高評價(私心)的1995版《恐龍帝國》(ゴジラvsデストロイア)(台譯wtf),
![]() |
Destoroyaaaaaaah |
![]() |
Facehuggeeeeeer |
充其量只能說充滿懷念、經典、時代味,
但真的難以忽視集合體Destoroyaaaaaaah移動的畫面簡直就只是下面裝輪子走而已,連觸角都懶得動。
2014版光是前半段看到MUTO破殼而出,
從電網大洞裡慢慢伸出兩隻前腳的畫面,
那個真實感簡直無可比擬,
果然美帝出品的特$效$就是品質保證啊啊啊。
怪獸造型上,
MUTO的造型總覺得有種不協調感,
細長的前肢,切面平整的頭部,發光的眼睛,喙狀的嘴,
拼湊起來似乎介於生物與無生物之間,
要不是有特$效$威能加持,
這造型如果放在皮套時代,
十之八九是雜魚命啊。
不過看到網路上有一說,
公MUTO飛行的狀態類似飛機的樣子,
那種巨大的空中接近感,
正巧勾起美國人對於恐怖攻擊的PTSD,
這樣的說法很有趣,反正我是信了。
而哥吉拉的部份,
比起1998年的戽斗、2004年版的貓耳,
2014年版粗脖、小頭、短嘴、象腿、小狗眼,
縱使嫌胖聲浪不斷,
但是這次俺們家吉拉,好萌啊啊啊啊~~
不滿者,決鬥!!!
![]() |
吃了我啊啊啊啊 |
不過劇情上,
只能說1954年版之所以是經典,
在於它在60年前就設下了一個具有反思、人性掙扎的高標,
後來續集雖眾,
但多轉為武鬥戲,甚至子供向,
比起系列原點,多是為了票房考量而生的消費品。
而這次很遺憾的,雖然人類戲份吃重,演員來頭不小,
但以家庭為主軸顯然爛大街了,
有意要突顯主要角色在「多數人」與「家庭」之間的拉扯,
Joe Brody為了避免核外洩而犧牲妻子,
Ford Brody為了國家安全而把妻兒留在市區,
他們對於素昧平生的人而言是英雄(雀路羅市的居民、電車上的男孩),
但也卻困在對原生家庭的自責與焦慮中。
不過鋪陳實在不足,加上事件與資訊量多,
情感成為速食的,最後那個團聚的擁抱簡直是樣板極了。
算了,反正本來也沒有期待人類線,回到怪物,
1998年美版翻拍之所以惡評如潮,幹聲四起,
在於Emmerich把日本的怪獸王拍成了輻射突變蜥蜴,
雖然巨大,但牠本質上還是「生物」,
於是牠吃魚、牠下蛋,然後牠被日本人幹的要死,
硬生生的從Godzilla中抽走God,剩下Zilla,
因為日本人要的怪獸王不是「生物」,
是「神」。
哥吉拉對於日本人而言,
從最初就是受氫彈實驗驚擾而甦醒的上古怪獸,
牠出現,代表的是破壞將至、天罰降臨,
而不是為了生物需求,
日版哥吉拉比起生物,
更貼近「神」或「自然力」的象徵,
是人類無能為力與傲慢的反噬,
所以牠不吃魚,更不下蛋。
2014版稍微抓到了這點精髓,
將哥吉拉同樣定位為上古怪獸,
成為維繫自然平衡的象徵,宛如神君,
因此在片中對於MUTO的寄生性特徵只輕描淡寫的帶過,
而讓觀眾接受哥吉拉是為了平衡而戰,
而不是生物性的畏懼天敵。
![]() |
芹澤:已戀愛。 >///< |
至少這次的哥吉拉不純然是獸性的,
而是彷彿有靈魂,無論是金門大橋上為學童擋飛彈,
或是廢墟中與主角四目相交,
都可以看出牠回到的日版中把哥吉拉當作是「角色」,
而非「道具」或「事件」的設定。
但矛盾的是,作為對手的MUTO卻又完全推翻設定,
純然生物性的攝食、交配、下蛋,
都讓這隻對手充其量只是隻大蟑螂,
甚至母MUTO見蛋被燒光後的怒視,
簡直讓我想起98年大蜥蜴在一窩小蜥蜴被炸爛後從體育館衝出的場景。
這讓MUTO作為哥吉拉的對手,
喪失了說服力與玩味的空間,
與核能扯上關聯,更是鑿斧過於明顯,
反倒EMP讓人類武器變廢鐵的設定還比較有趣。
我蠻慶幸Legendary Pictures這次沒有如一開始的宣傳方向般把哥吉拉定位為純粹的天罰,
因為那樣充其量就只能走回54版的老路,
況且54版的優秀,讓這條回頭路更加難走,
也玩不出新意。
但作為平衡者,哥吉拉的設定又似乎太過正面,
註定落入昭和後期不間斷的vs系列,
打到最後連外星人都打,
也是過度消費的悲哀。
神也有神的難處,
98版大蜥蜴啊,你懂嗎?
你懂的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