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吉拉》(Godzilla):獸性與神性


小時候,我還記得最常播哥吉拉的第四台是龍祥,
他們的形象LOGO動畫好像是有一條金龍還怎樣繞出LS兩個字母,
我覺得,這一定是專門播哥吉拉的電視台,
倍感親切,常常鎖定,看了不少皮套時代的特攝哥吉拉。
像是打垃圾怪、打人心樹、打摩斯拉、打三頭金龍、打機械哥吉拉等等,
而且每次看到總是全神貫注,
是到會先把吃飯或寫作業寫聯絡簿那種芝麻小事擱在一邊的地步。
雖然當時這些片子被冠上各種無視原文的譯名,
六度空間大水怪、大恐龍、蝶龍魔斯拉等等。

對於怪獸的迷戀是一種複雜的情結,
很難解釋為何在畫面上破壞城市、發射死亡光束;
或是在太空裡流著口水的畸型生物會如此受到迷戀,
那種保有熟悉生物特徵,
但又巨大化、機械化、部位錯置之後的詭異感,
不討喜的東西出現在畫面上,
卻成了觀眾追隨的目標,
真是抖M到了極點的觀眾(自介)。

在熱血衝腦上板橋看巨幕IMAX哥吉拉的一個禮拜前,
我窩在圖書館用前者1000分之一大小的19吋螢幕看完了系列的始祖:1954年版的《哥吉拉》(ゴジラ),
片中的特效在今天看來依然歷久彌新……個屁!
如果平心而論,不考量時間技術上的同情因素,
純粹用今日的眼光去評量的話,
裡面的模型與特效實在假的可以,
有一幕直昇機被暴風吹壞的畫面,
有種健達出奇蛋玩具的感覺。
二手煙攻擊


可是除去技術上而言,
1954年版在氣氛塑造上異常成功,
前半段非常撲朔迷離,
充滿了種種臆測、政府的掩蓋、漁民混雜了傳說與目擊證言的描述,
只知道有某種巨大而不可測的東西正在接近,
沒人能清楚的說明到底是面對什麼。
那個氛圍精準的呈現出一個在沒有預報系統、SNG、衛星圖、即時通訊網路的情況下,
面對天災等不可抗力的巨變時,所產生的集體焦慮。

直到片子開始大概三十分鐘之後,
哥吉拉才從山頭後緩緩步行而出,
那一幕沒有特別用配樂,或鏡頭手法鋪陳,
就是直接來個視覺直球,
讓你看到有個比山高的怪獸在螢幕上移動,
那個畫面勝過一些刻意鑿斧的呈現方式,
反而有種真實感,與隨之而來的驚悚,
是我對1954年版留下印象最深的畫面,
那是具體化的天災。


而破壞的地方就不多說了,
就是不斷的有日本精緻小模型爆炸、著火、粉碎。
讓人印象深刻之處反而是最後討論消滅哥吉拉對策時,
不是一般怪物片人類好,怪物壞,
亂我東京者必殺之的單向思考,
生物學家山根恭平對於殺死上古生物感到掙扎,
芹澤大助也對使用氧氣破壞裝置感到不安。
雖然最後,他們依然殺死了哥吉拉,
但芹澤博士最後隨著終極武器一同在海底犧牲,阻止武器被濫用的可能,
山根博士則認為人類若繼續試爆氫彈,會有第二、第三隻哥吉拉陸續出現,
比起怪物,他們幾乎也同樣害怕著人類潛在的破壞力。

60年後,當一架不再是健達出奇蛋玩具模型的CG直昇機,
擦撞怪物後,失速墜毀,撞在飛機上,引起連串爆炸,
機場內民眾驚呼,鏡頭往右移,巨大的腳掌赫然出現在另一側,
往上仰望,巨獸嘶吼,至此,已經射了一褲子都是。


必須承認特效在此類怪物片/災難片中的重要性,
撇除劇情,退萬步言,以現在的眼光而言,
縱使是哥吉拉系列作最高評價(私心)的1995版《恐龍帝國》(ゴジラvsデストロイア)(台譯wtf),
Destoroyaaaaaaah
Facehuggeeeeeer

片中的特效依然讓人出戲,
充其量只能說充滿懷念、經典、時代味,
但真的難以忽視集合體Destoroyaaaaaaah移動的畫面簡直就只是下面裝輪子走而已,連觸角都懶得動。
2014版光是前半段看到MUTO破殼而出,
從電網大洞裡慢慢伸出兩隻前腳的畫面,
那個真實感簡直無可比擬,
果然美帝出品的特$效$就是品質保證啊啊啊。

怪獸造型上,
MUTO的造型總覺得有種不協調感,
細長的前肢,切面平整的頭部,發光的眼睛,喙狀的嘴,
拼湊起來似乎介於生物與無生物之間,
要不是有特$效$威能加持,
這造型如果放在皮套時代,
十之八九是雜魚命啊。
不過看到網路上有一說,
公MUTO飛行的狀態類似飛機的樣子,
那種巨大的空中接近感,
正巧勾起美國人對於恐怖攻擊的PTSD,
這樣的說法很有趣,反正我是信了。

而哥吉拉的部份,
比起1998年的戽斗、2004年版的貓耳,
2014年版粗脖、小頭、短嘴、象腿、小狗眼,
縱使嫌胖聲浪不斷,
但是這次俺們家吉拉,好萌啊啊啊啊~~
不滿者,決鬥!!!
吃了我啊啊啊啊


不過劇情上,
只能說1954年版之所以是經典,
在於它在60年前就設下了一個具有反思、人性掙扎的高標,
後來續集雖眾,
但多轉為武鬥戲,甚至子供向,
比起系列原點,多是為了票房考量而生的消費品。
而這次很遺憾的,雖然人類戲份吃重,演員來頭不小,
但以家庭為主軸顯然爛大街了,
有意要突顯主要角色在「多數人」與「家庭」之間的拉扯,
Joe Brody為了避免核外洩而犧牲妻子,
Ford Brody為了國家安全而把妻兒留在市區,
他們對於素昧平生的人而言是英雄(雀路羅市的居民、電車上的男孩),
但也卻困在對原生家庭的自責與焦慮中。
不過鋪陳實在不足,加上事件與資訊量多,
情感成為速食的,最後那個團聚的擁抱簡直是樣板極了。

算了,反正本來也沒有期待人類線,回到怪物,
1998年美版翻拍之所以惡評如潮,幹聲四起,
在於Emmerich把日本的怪獸王拍成了輻射突變蜥蜴,
雖然巨大,但牠本質上還是「生物」,
於是牠吃魚、牠下蛋,然後牠被日本人幹的要死,
硬生生的從Godzilla中抽走God,剩下Zilla,
因為日本人要的怪獸王不是「生物」,
是「神」。
哥吉拉對於日本人而言,
從最初就是受氫彈實驗驚擾而甦醒的上古怪獸,
牠出現,代表的是破壞將至、天罰降臨,
而不是為了生物需求,
日版哥吉拉比起生物,
更貼近「神」或「自然力」的象徵,
是人類無能為力與傲慢的反噬,
所以牠不吃魚,更不下蛋。

2014版稍微抓到了這點精髓,
將哥吉拉同樣定位為上古怪獸,
成為維繫自然平衡的象徵,宛如神君,
因此在片中對於MUTO的寄生性特徵只輕描淡寫的帶過,
而讓觀眾接受哥吉拉是為了平衡而戰,
而不是生物性的畏懼天敵。
芹澤:已戀愛。 >///<
縱使是片中哥吉拉天字第一號粉絲芹澤博士的意淫也罷,
至少這次的哥吉拉不純然是獸性的,
而是彷彿有靈魂,無論是金門大橋上為學童擋飛彈,
或是廢墟中與主角四目相交,
都可以看出牠回到的日版中把哥吉拉當作是「角色」,
而非「道具」或「事件」的設定。
但矛盾的是,作為對手的MUTO卻又完全推翻設定,
純然生物性的攝食、交配、下蛋,
都讓這隻對手充其量只是隻大蟑螂,
甚至母MUTO見蛋被燒光後的怒視,
簡直讓我想起98年大蜥蜴在一窩小蜥蜴被炸爛後從體育館衝出的場景。

這讓MUTO作為哥吉拉的對手,
喪失了說服力與玩味的空間,
與核能扯上關聯,更是鑿斧過於明顯,
反倒EMP讓人類武器變廢鐵的設定還比較有趣。

我蠻慶幸Legendary Pictures這次沒有如一開始的宣傳方向般把哥吉拉定位為純粹的天罰,
因為那樣充其量就只能走回54版的老路,
況且54版的優秀,讓這條回頭路更加難走,
也玩不出新意。
但作為平衡者,哥吉拉的設定又似乎太過正面,
註定落入昭和後期不間斷的vs系列,
打到最後連外星人都打,
也是過度消費的悲哀。

神也有神的難處,
98版大蜥蜴啊,你懂嗎?
你懂的了嗎?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