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中樂園》:樂園再好,總得歸鄉


從選擇八三么為主題來看,
已經註定了這部片跟傳統的「菜鳥天兵入伍被魔鬼班長操到飛起來最後男孩變男人走出營區」的正能量蛻變型軍教片不同,
(而且大概前二十分鐘看到阮經天被海龍退訓的時候就知道了),
相反的,沒有朝向陽光的成長,
到了最後,阮經天剛入伍時候那種對於軍中各種扭曲狀態的迷茫眼神不見了,
他開始哈煙嘻笑,
姿態與學長一模一樣,
改編接應生的悲劇唱歌,
對於各種怪現狀學會視而不見,
菜鳥變成老鳥,
在導演的眼中,
與其說「成熟」,更像是「世故」,
學會對無力改變的事放棄掙扎,
或對於不忍入目的事視而不見。

整部戲被切成三段故事來說,
小寶跟妮妮的,
老張跟阿嬌的,
華興跟莎莎的,
三段表面上都是愛情戲,
其實實際上只有阮經天跟萬茜那段的重點是放在愛情,
其他兩段都只是把愛情當作幌子,
用來包裝導演想講的其他議題。

如華興跟莎莎的逃亡,
兩人都是出於對環境忍無可忍的壓迫下不得不的選擇,
學長的惡整、客人的暴力,
他們都不是自願來到這個地方,
回過神來,卻發現這個島就是沒有圍牆的牢,
「為什麼人都沒有選擇?」
華興在片中好像是在問阮經天,
但他知道自己的問題誰也回答不了。
直到最後他才知道,
原來要離開,意味著就是得毫無保留的離開,
他與莎莎作出的選擇,
意味著自己在(當時可預見的)未來裡,
再也無法回到原本的生活。


而老張跟阿嬌的那段,
更明顯的,幾乎已經看不到「愛情」的痕跡。
陳意涵的角色對待每個男人都使盡手段,
裝嗲賣騷樣樣來,
可是卻是個填不滿的洞,
她早就看穿了這些來來去去的男人,
個個都只是買票入場而已,
她只是他們十五分鐘裡的女神,
燈亮過後全都又成了仁義道德的偽君子與鐵軍官,
而女神則打回歸妓女,
來自父兄的創傷讓她自我實現地「成為」妓女,
男人帶給她的,除了累積成一盒金銀財寶外,什麼也沒有。
她渴望愛,卻又註定無法得到愛,
也註定老張無論如何努力,如何竭盡他的所能,
去驅趕其他蒼蠅、去跟長官借錢、去幻想退伍之後的生活,
與最重要的,透過討媳婦去完成對盡對母親的某種交待,
都顯得只是一廂情願。
最後他走出喧鬧的勞軍狂歡,
抓著一疊鈔票走上大街,
走著走著,停了,
一個驍勇的海龍英雄,
終究走進了路旁陰暗的小巷。

如果說故事的主題是八三么,
那麼只能說拍出來的成果,因為陳建斌的演技太過強烈,
讓全片的故事重心從慰安本身往老兵的方向傾斜的不少。
比起適應生們的遭遇,
老張雖然看起來在島上威風,
實際上卻無比悲涼,
作為一個被強硬拉伕的受害者,
他有理由恨這個蠻橫的政權;
可是作為一個軍官,
他卻又必須誓死捍衛這個政權。
內戰的矛盾濃縮在他身上,
捨不得穿的新鞋、來不及吃的餃子、隔壁村養羊的女孩,
那是老張對原鄉的最後回憶,
看起來都是小事,卻是他念茲在茲,
割也割不斷的鄉愁臍帶。

而至於小寶跟妮妮的愛情戲,
雖然鋪陳篇幅最長,
可是筆跡卻怎麼也能濃不過前面兩段,
縱使萬茜氣場強大也無力回天,
兩人從相遇、爭吵到最後分離,
雖然留下金句不少,
不過整體疲軟,除了床戲大膽之外,
其實也就一男孩愛妓女的戲而已,
而且這《艋舺》裡不早用過了?

雖然三段愛情戲良莠不齊,
不過還好導演還是用「回家/歸鄉」的文眼穿插在三段故事中,
讓整體看來雖雜但不至於亂。
裡頭的每個角色,雖然都生活在島上,
可是卻沒人把那裡當作一個「家」,
無論是義務役的年輕人、慰安的侍應生,
甚至連從年輕當兵到老的士官長,
人人都想從這島上逃離,
回到原先的家,或建立一個家。
在這「樂園」裡,主要的六個角色,沒有一個人是快樂的,
這跟當兵本身的狀態或許有點類似,
人被從自己原生的家庭裡抽出,
無論過得爽不爽,長官賤不賤,公差涼不涼,
軍營只是一個供吃供住的地方,
當兵只是一種過渡的狀態,
片中的主要角色,無論官階性別,
身處島上的目的就是為了離開島上。

最後華興跟莎莎下落不明,
老張從英雄淪為兇手,送了軍法審判,
阿嬌沒能找到疼惜她的人,死在錢堆裡,
小寶的義氣與誠實造成的悲劇也讓他不再是剛到島上的他了,
唯獨只留給勇於改變命運的妮妮一絲希望。
上面所有人在某種意義上都「離開」了樂園,
但像是最後夢幻而不真實的幾張照片一樣,
真能回得了家、逃得了時代的卻又有幾何?
是樂園也好,不是樂園也罷,
那裡終成為不了家。
那個在片末出生在八三么裡的嬰兒守義,
彷彿讓觀眾在灰暗裡看到了一絲曙光,
透露出「樂園」還是有成為「家」的可能,
不過隨著時代推移,特約茶室終究被視為恥辱的象徵而關閉,
到時,對於那個嬰兒來說,
或許又是另一段受時代擺佈的悲劇了。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