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迷宮》(The Maze Runner):少年們的集體焦慮


不曉得是不是因為先前的《分歧者》(Divergent)爛的一舉摧毀我對於這種YA反烏托邦片型的信心,
整部片的前半段,我陷入了一場盛大的意淫,
總算來了個不落窠臼的啦!
電梯從黑暗中「向上」爬升,而不是「向下」墜落,
開場就好像帶有宗教意味的暗示了「昇華」的狀態,
迎接主角的卻不是無憂的天國,
而是四面一個由四面巨牆與單一性別組成的原始聚落,
被豢養的男孩,牆內的天堂。

這種的近科幻場景,
比起Divergent構築的世界更為概念化,
更抽離正常的世界觀,也更有發揮的空間,
Palto的洞穴之喻,
Golding的人性假定,
Pavlov的制約實驗,
每條線好好講都能成為深刻的主軸,
即使只是拾前人的牙慧,
在21世紀的強大視覺效果,搭配各式青年美顏,
也不失成為經典的契機。

可惜,片子沒抓好自己想幹嘛。

從剛開始的學長學弟制就隱隱約約感到不妙,
這片子對於男孩們的性格設定非常詭異,
他們會依照能力分工,各安其份,
維持著一種極社會化的平靜情緒,
對於圍牆外的世界探索是炫酷潮人Runner的任務,
一般屌絲拔紅菜頭即可。
而在這個只有男孩的世界裡,
對於穩定建立前的黑暗時期只用敘述帶過,
觀眾看到的,是神奇維持著平順的家父長制度,
最大的衝突只有營火晚會上肉體的衝撞,
眾人對於「第一位」Alby奠定的社會制度百依百順,
整個牆內世界一天又一天平安的過去了,感謝Alby與少年們的努力!
對於人性的設定如此純真,牆內的世界如此和諧,
也難怪隨主角出現而來的破壞與失序會讓眉毛俠Gally如此不滿了。
(每次見到好萊塢化的Will Poulter,
都覺得他當初《第二滴血》(Son of Rambow)裡Lee Carter的靈氣正在一點一點消失)

而後來的叢林撲倒狂Ben被螫、鐵籠送上激似Kristen Stewart的女主角後,
我對於整個牆內的故事已經完全喪失興趣,
還好主角天命不凡,拔蘿菠無法滿足他滿溢的好奇,
在一個激似《全面啟動》(Inception)裡Leonardo DiCaprio擠過窄牆的鏡頭後,
轉職Runner成功、同伴救援成功、
迴避鬼火獸成功、Critical Kill夾殺鬼火獸成功,
Bravo!成就連續解開,小卒一夜變英雄,
這一段也確實是整片拍的最好的部份。

可惜後來的劇本又開始亂跑,
加設定、不解釋設定、改變設定等等,
各種疑問不斷增加,
為什麼門突然開了?
為什麼鬼火獸會突然跑進來?
為什麼不送物資了??
為什麼女主角身上有藍藥?
為什麼被螫完之後的人對於主角都產生異樣情感?
十萬個為什麼!
電影只是高冷的表示:不解釋才是懸疑,懂?

總體而言,電影忙著解釋「What」與「How」的問題,
鬼火獸、迷宮的各種設定、
脫出的過程等等,
可是關鍵的「Why」卻依然撲朔迷離,
最後那個女Boss自錄遺言完全有看沒有懂,
全片最大的懸念:「我們為什麼會在這裡?」根本沒有得到解答。
到了片尾才知道,原來是花了200多塊看了一部超長版Trailer。
「我們自己也不懂這句是什麼意思(攤手)」

不過如果從另外的角度切入,不在乎劇情上的硬傷,
其實本片的設定是有值得玩味之處的。
與Divergent一樣,剝去外殼的包裝,
直接探究片子之所以產生劇情設定的原因,
追求的,也不過就是滿足青少年對於常規的厭惡與脫逃的渴望。
Divergent裡的博學派想確立對於唯一真理的詮釋權,消除反抗的因素;
The Maze Runner裡的圍牆想把少年們隔絕在「安全」的世界範圍中。

YA片,Young Adult,面向12到18歲的青少年,
開始脫離言聽計從,對於父母師長的指令產生質疑,
就像這些電影的主角們一樣,
對於常規的每一次踩線,都能引起這些叛逆觀眾的共鳴,
主角們面臨的困境,也往往是他們精神集體焦慮的投射,
被限定的知識;安全的堡壘/牢籠;僵化的教條;固定的生存型態,
成人世界的各種猙獰,都構成從Young轉入Adult的陣痛。
於是他們突破,他們跑,
但是這些電影的結局除了虛幻的往下個目標前行之外,
就是一部又一部的續集計畫,
而最後到底能不能讓青少年們接受終究得成為Adult的事實,我很質疑。

畢竟Young轉入Adult過程也沒有什麼浪漫,沒有什麼冒險,
就是接受曾經冒險擠過的窄門,後來竟也只是每天早上追趕通勤列車差點關上的車門而已。
長大就這回事吧,氣喘吁吁的,怎麼也帥不起來。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