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話牢騷:《索命影帶》、《詭異訊》、《藍色恐懼》


索命影帶》(V/H/S
2012︱Matt Bettinelli-Olpin, David Bruckner, Tyler Gillett, Justin Martinez, Glenn McQuaid, Radio Silence, Joe Swanberg, Chad Villella, Ti West, Adam Wingard︱116 min︱Horror, Thriller︱美國
IMDb爛蕃茄豆瓣(中譯:致命录像带)

美式恐怖片的cliché已經爛大街到一種,比恐怖片本身更恐怖的狀況,
入住凶宅、物品咒怨、法師驅魔當道,
每年總是非得來上個一兩部,
嚇人之餘也不忘編個雞肋劇情,
也不知道是給片商交了差,還是給觀眾交了差,
總之這張安全牌倒也屢試不爽。
而《索命影帶》則展現出一股老子don't give a shit的強硬姿態,
硬生生的把劇情徹底剝除,只剩下段子,堪為恐怖片中奇葩一朵,
我在看前面幾段時還興致勃勃,猜想,這不會是假恐怖片皮,
實則是如《幽遊白書》之黑之章一樣反映恐怖人性的電影吧,
結果這部anthology film反而是那些沒有打算諷刺人性的章節更顯得不刻意,而有純粹的恐怖感,
如帶入感無比強烈的夜店妹頭裂開之第一段"Amateur Night",
與陰風吹得遊人醉,直把鬼屋作party的最後段"10/31/98",
前者是詭異到嚇尿,後者則刺激的嚇屎,各有各的風味,
而中間那些弄啥懸疑的片子,雖然也是驚悚,
不過看著看著也總嫌做作,
坐這位子不過也就是想吃碗雜碎麵,還在那洗菜切末的,不累啊?


詭異訊》(The Signal
2014︱William Eubank︱97 min︱Sci-Fi, Thriller︱美國
IMDb爛蕃茄豆瓣(中譯:信号)

這片……你教我說你什麼好,
期待是部科幻片,結果上桌的居然精神錯亂似的呈現買一送十的菜色,
愛情片、文藝片、公路片、恐怖片、懸疑片、動作片,
唯一科幻的地方大概就最後20分鐘左右吧,
其餘的時間,彷彿可以看到導演在吶喊著,
哥的鏡頭如此唯美,意識流拍的如此大高上,哥不甘拍你這蹩劇本啊!
所以前半段,導演彷彿想說的是另一個故事,
或者說,那些用力過猛的精美鏡頭已經讓原本的故事被搶下風頭,淪為陪襯,
甚至會期待男女主角之間的關係發展,
或想知道主角腿殘了之後的心路歷程,
縱使後來被抓進了手術間,
但整個故事引起的懸念竟倒不如開頭的那些原本應該是細節的橋段。
所以要說這片爛,也說不太過去,
因為它隱隱約約呈現出一股原本就沒想把自己定位為科幻片的態度,
甚至是不在乎整個劇本重點的感覺,
於是那些外星人用阿拉伯數字、NPC老太婆被淘汰的必要性等等的bug,
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藍色恐懼》(Perfect Blue
1997︱今敏︱81 min︱Animation, Horror, Mystery︱日本
IMDb爛蕃茄豆瓣(中譯:未麻的部屋)

如果說美國夢是鼓勵奮鬥爭取榮耀的果實,
日本夢則是一種眾人各安其位的穩定狀態,社會得以昌平運轉,
而「不安其位」的念頭,則會導致秩序混亂,
今敏透過一個偶像歌手試圖轉行為實力派女演員的一個「自我實現」過程,
來反映出日本社會的這種焦慮,
被賦予的價值、他人眼中的存在狀態,都構成了一個名為穩定的牢籠,
脫離了這樣的期待,在未麻身上看到的不是什麼嶄新的發展,
而是焦慮與混亂。
「我是誰?」她的第一次戲劇演出中唯一一句台詞,
即是那種自我質疑的展現。
從Darren Aronofsky不惜買下整部Perfect Blue的版權,
只為了在他的《噩夢輓歌》(Requiem for a Dream)裡重現女主角在浴缸裡尖叫的場景,
可知道他不只試圖重現畫面,而是在許多作品的主題裡都融會了一些今敏的思路,
從《噩夢輓歌》,到《力挽狂瀾》(The Wrestler)、《黑天鵝》(Black Swan),
甚至是《挪亞方舟》(Noah),
Darren Aronofsky一再努力的去描繪人類戮力的追求某種成就、完成某種使命,
但最後,卻紛紛以狂亂與悲劇作結。
不過比起Darren Aronofsky近乎病態的聚焦在那些癡狂者的身上,
今敏的初試啼聲之作則在瘋狂之外,又加入了劇情的精彩翻轉,
讓觀眾就快被最後那些相似場景的重現與反覆弄的雲裡霧裡之際,
被劈頭一道生猛的真相震撼得無言以對。
究竟是未麻的恐懼成為實體,
還是實體加強了未麻的恐懼,
最後那個後照鏡裡的偶像式微笑,
成為全片看似圓滿結束的背後,一抹最大的陰影。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