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效應》(Interstellar):就算是宇宙有愛就沒問題了對吧


鑑於網路上各式好評滿大街,都漫出來了,
這篇就來個別開生面,以略噴為主體思想好了。

以Nolan過去的創作經驗看來,
他的故事雖然橫跨了魔術、英雄、夢境,
但是他的世界觀是貼近現實的,
縱使他的電影裡出現了何等奇觀異像,
依舊維持著一些我們熟悉世界的樣貌。
以《全面啟動》(Inception)為例,
一個故事裡橫跨了雪地、城市、宮廷,
可是分別切開來看,那些場景都自律的嚴守與現實貼近的分際,
同樣是拍夢,Nolan的夢頂多地平線被90度摺起、或地基逐漸崩壞,
但不可能出現像今敏在《盜夢偵探》(パプリカ)裡那場極為奇詭的日用品大遊行。
作為導演,我一直覺得Nolan太過謹慎自制,反而少了一股狂氣,
但Nolan試圖讓觀眾留下印象的,
是劇情的翻轉、前後呼應的伏筆、人性辯證的課題、開放性或衝擊性的結尾。

所以有人說《星際效應》會是Nolan最具野心的作品,我並沒有太大懷疑,
自從2012的《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開始略顯疲態後,
他選擇了陌生的科幻片型為主題,並不難理解,
因為這題材讓他必須突破以往的框架,往外探索,
"Mankind was born on Earth. It was never meant to die here."
(「人類起源於地球,但不該也滅絕於此」),
或許也可以視為Nolan對於創作風格上追求突破的註腳。


就成果而言,我認為精神可嘉,但野心不足。


如果只聚焦在太空題材上,
可以說在接近土星邊的蟲洞之前的部份都並不能讓衝著科幻題材而來的觀眾滿意,
甚至某些技術性的細節刻意被忽略不談,
Cooper從進入NASA到升空的過程幾乎是被台詞帶過的,
甚至整個升空的過程也並不讓人特別驚喜,
很令人意外的,在那樣一個標誌性的時刻,居然是被蜻蜓點水的帶過了。
如果與去年Alfonso Cuarón的《地心引力》(Gravity)第一個長鏡頭就直擊核心相比,
Nolan的科幻片嘗試在前三分之一只能說顯得雜沓而溫吞。

但那是以前提是把《星際效應》定位為純粹科幻片所得到的結論,
如果不論片型而言,以上的說法有失公允了,真正的感覺應該是,
即使是在太空船升空的當下,觀眾仍然沒有辦法從前三分之一的地球生活抽離,
那棟房子、那些沙塵、倒過來放的盤子、被否認的登月、農夫的人力短缺,
由巨觀到微觀的各種細節構築了良好的世界觀基礎,
而且更出乎我意料的是,
Cooper與Murphy的互動已經罕見的拍出Nolan電影裡普遍缺乏的人性質感。
至此,我在《星際效應》裡得到了驚喜,
也願意相信Nolan並非如某些影評人對他的弱點評述,"lack of  human touch",
當然Matthew McConaughey的表演絕對是需要被提及的,
Cooper安撫Murphy時那句"Don't let me leave like this, Murph."(「別讓我在這樣的狀況下離開」),
已經讓觀眾看到了不一樣的Nolan,
Cooper的角色代表了Nolan電影總是缺乏的那種「與人互動」情感的復甦,
而不再只是一個在象牙塔裡陰暗、痛苦與自我矛盾的角色。


但這些情感與細膩之處,卻也隨著Cooper往太空出發而被遺留在地球上,
片子中間的1/3理應是整部片最讓人興奮的主橋段,
可惜的是,除了視覺上Nolan終於大膽地跨出了「貼近現實」的界線,
開始呈現抽象的蟲洞,或者是更瘋狂的滔天巨浪與浮空冰塊等,
除此之外,整個中間的段落又開始回到Nolan的老套路,
燒腦的劇情、偏執的角色、人性的擇一困境等等。
那些乍現的情感互動如同Murphy被拋在腦後,
整部片子的調性又開始回到那個讓人熟悉的Nolan,
精準、聰明、優雅,卻也冷漠,
如同在第一顆巨浪星球任務中獨留在太空船上接應的黑人隊員Romilly就這麼匆匆過了20多年,
那該是多麼殘酷而荒涼的一段年歲,
一邊是隊員生死未卜,一邊是全人類正在逐漸凋亡,
可是Nolan只用了一幕就交代完了,因為Romilly與主要劇情無關,
堪稱俐落,可是卻也顯得冷血。

不過在整個中段依然有幾個亮點讓人印象深刻,

其一是Cooper從巨浪星球回到主艦上後得知下去這短短一趟竟已用去20幾年,
這種時間流逝的相對性概念已經在《全面啟動》被Nolan玩過一次,
這次故技重施,震撼性是依舊的,
觀眾能理解Cooper在20幾年累積的影帶前徹底崩潰的原因,
對於一般人而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生活磨損了對於時間的感知,
成天把「數十年如一日」掛在嘴邊,是對於時間質感的麻木,
或許也是極度自我的一種總結說法,
因為我們也習慣了身邊總有幾個人陪著,家人、朋友、伴侶,
也覺得這樣的模式會永無止境,「數十年如一日」的持續下去,
可是對於Cooper而言,Murphy的生命、地球居民的生命,
在那個巨浪星球上被壓縮為不到數小時而已,
每多花一分鐘,Murphy的人生歷程就推進了一大段,
她遭遇了什麼事、遇見了誰、為了什麼開心、為了什麼挫折,全都成為過去式,
Cooper認為, “Now we’re just here to be memories for our kids.”,
作為父母,活在世上的終極意義就是進入子女的腦海裡,成為他們的記憶,
所以每錯過一秒鐘,Murphy的記憶裡就沒有Cooper,而Cooper也無從成為她的記憶。
Nolan透過一個星球的科幻設定來講述他對於時間與親情的看法,
雖然沒有《全面啟動》玩的那麼炫、層次那麼多,
可是當Matthew McConaughey開始看影帶的那刻,
那情感的說服力,就已經超前《全面啟動》不少了。

亮點其二,是第二顆冰雲星球星球上的Mann博士部份,
豆瓣上有人說,Mann博士的設定是Nolan從Stanley Kubrick的《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裡的HAL 9000脫胎而生,
Nolan把人性中「善」與「美」留給了TARS和CASE兩台機器人,
卻把「真」的部份濃縮給Mann。
TARS和CASE除了外型上隱約與《2001太空漫遊》的黑石板有異曲同工之外,
本質上則有巨大差異,它們的人性化設計保留的是幽默與同情,
而非HAL 9000的求生意志,劇中甚至直接明講了,機器人不能設定「怕死」模式,
這突顯Nolan與Kubrick對於人工智慧的認知差異,
Kubrick是真的認為人工智慧到了最後會成為與人類思想上幾乎完全相仿的存在;
而Nolan卻認為人工智慧仍然會是輔助性的,可以有也只會有「模擬的」人性。
Kubrick在《2001太空漫遊》裡,從片頭黑石板賦予猩猩智慧,接著出現工具的使用,
縱使跨越巨大的時間緯度,智慧的意義之一便是「求生」,
片頭的猩猩為了爭取有限的生存資源;片尾的HAL 9000為了不讓自己被關機,
都是為了延續存在,而他們的手段卻也極其相似,就是去排除威脅者,
在生與死之間畫出了一道血痕,寫下「你死我活」的共通結論。

Mann博士在星球上發出的信號,代表的並不是全體人類的希望,
而是他個人的求生意志,那個意志之大,讓他願意欺騙、願意殺人,
但那種意志是沒有善惡的,
Mann博士發出的信號與Cooper一行人之所以出發的初衷並無二致,只是為了活下來,
只可惜Nolan並不引導觀眾去思考行為的本質,
而是透過那場打鬥讓Mann臉譜化成一個苟且偷生的小人,
但我認為,如果觀眾同情Murphy、同情Cooper、同情地球的話,
就應該給予Mann一樣的同情,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求生並不浪漫,而是Rage,是不擇手段的,是原始而野蠻的意志,
讓觀眾與Cooper經歷過那些瑰麗的太空奇景,
其實美化了他們的求生,而這對於Mann並不公平。


老實說,《星際效應》的前2/3可以配上許多溢美之詞,
但是能不能成為經典,卻絕對取決於最後1/3,
即旅行的結束,奧德賽的基本命題:歸鄉。

《2001太空漫遊》之所以成為經典,在於最後David終於找到黑石板後,
以超出人類理解範圍的方式,跨越了時間尺度,成為星童,俯視地球,完成歸鄉,
那串完全無敘事功能片段超過了多數科幻片都執著於「科」的架構,進入到「幻」的嘗試。
不明覺厲!

可惜隨著兩個星球上帶來感官刺激的冒險以Mann試圖對母艦硬上弓失敗而結束,
劇情主幹繼續推展,老Brand臨終坦承Plan A根本無解,
透過平行剪接,Murphy與Cooper「幾乎同時」得知這項消息,
也宣告了兩人再見的最後希望破滅。
可是劇本卻急轉直下,
把觀眾從人類的求生主題拉回「就算是宇宙有愛就沒問題了對吧」的親情命題中,
故事格局迅速縮減,前後出現斷裂感,
雖然最後1/3堪稱是Nolan平行剪輯的炫技精華,
但為了達到那個平行剪輯,從接合成功起就開始讓人越看越不耐。
故事中角色的定位又開始陷入Nolan的敘事通病,角色的存在只是為劇情服務,
Murphy燒玉米田、Tom的詭異性情、Murphy同事的存在意義不明等等,
甚至連Cooper毅然決然進入黑洞的慷慨都顯得有些廉價。
而在黑洞中,不知怎麼,原本應該是全片最值得期待的橋段,竟顯得如此食而無味,
我想是因為那個原本是人類與未知領域的終極接觸,
卻竟然只是回到女兒房間的書櫥背後,
讓原本使人敬畏的宇宙盡頭,變成淺顯、無趣,甚至煽情的溫馨熱線情,連接你和我,
就算奇招盡出,搬出第五維度、重力穿越、摩斯密碼等等,
都挽救不了「有愛不死」的陳腔濫調,
豆瓣上艾小柯的劇評用幾字就表達的淋漓:「《星際穿越》最終解決的並不是科幻最終極的哲學問題,它解決的還是好萊塢的問題。

結尾格局的迅速縮小,或許是Nolan對於自己作品總被評為「缺少人性」的反擊,
可是我想在一部科幻片裡,試圖以「愛」作為主題的嘗試,
以Nolan的實力與才氣而言,反而顯得彆扭造作了,
雖然片子裡的某些橋段依舊感人至深,
Nolan的嘗試也確實打破了某些加諸在他身上的刻板印象,
可是真的,Nolan的第一次科幻片嘗試,
並沒有成功到像Kubrick一樣到什麼刀槍跟棍棒都耍的有模有樣的地步,
而且拿科幻片來當作打破成見的標靶,
就好像空手往玻璃上揮一樣,揮的越猛,自傷越重,
但看到他這麼努力,都不好意思再說什麼了,只好請大導您自個兒保重。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