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商必須要給剪出預告片的加薪才對。
這預告片節奏精準,
在各種場景間流轉,又相互呼應,
光主角跟日本軍官質問的畫面交替切換就呈現出「復仇」的故事概梗,
角色的神韻也捕捉的好,
Nicole Kidman對於婚姻與丈夫的堅決、
Colin Firth恨意濃縮成的冷靜、
Stellan Skarsgård則帶出最大的懸念「那房間裡發生什麼」,
雖然最後必須放下仇恨這句話已經似有爆雷之嫌,
但是衝著實在想太想知道到底房間中有何等獵奇虐心的場景,
我還是進了戲院。
結果大失所望。
首先呢,
這麼說或許不太道德,但是作為最大懸念的暗房慘事,
比我預期的溫和許多,
當然,那個身體精神的痛苦度依然還是難以想像的,
但是擺在一系列描寫戰爭人性淪亡的事件之中,
如《金陵十三釵》(金陵十三钗)的學童慰安、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之種族滅絕、
《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的屍橫遍野,
會讓本片的痛苦顯得個人化,
並且缺乏明顯的時代意義,
暗房裡的事件是可以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戰爭中,
而且其實我不太懂日本人到底想問出什麼東西來。
![]() |
後面有火車超危險的需要逮捕 |
除去這個之外,
剪接與敘事方法有時候是穿越來著的嗎,
並不是說前後時代的跳躍,
而是同一時代中,說故事的方式就已經在跳躍,
片頭的火車相遇大概是最流暢的部份,
從結婚到Nicole Kidman發現丈夫受苦於戰爭陰影這一段簡直太快了啊,
幾乎無鋪墊的,直接從婚禮場面跳到Colin Firth在地上打滾,
鬱期就跑去聽海哭的聲音,
躁期則拿刀亂揮砍債主,
片頭那個愛好火車有點怯懦卻可愛的男人突然就不見了,
變成一個極重度PTSD患者,
而且沒有對於婚姻生活的鋪陳讓Nicole Kidman對丈夫無盡的容忍跟愛看起來宛如聖人。
而Colin Firth自己的故事線也沒有太大起色,
雖然少年主角Jeremy Irvine把回憶片段撐的不錯(原來他演過《戰馬》(War Horse)啊完全是看一次忘一次的臉型),
但是從煎熬到復仇之間突如其來插入Stellan Skarsgård自殺的橋段還是讓人不知所謂。
回到新加坡之後的部份就好看起來了,
那段對峙大概是全片唯一精彩度不亞於預告片的部份,
Colin Firth對於日本軍官用詞的偏執堅持(是「你」,不是「你們」;是「謀殺」,不是「殺」)可以看得出冷靜底下醞釀多年午夜夢迴的恨意,
打斷手一段的緊張感超高,
幾乎讓人想閉上眼睛。
但作為全片的高潮,
一如預告片的爆雷,主角毅然決然的放下仇恨,
丟刀閃人,但因為缺少對於主角的心境轉折描寫,
而且大多數時間都在描述建造鐵路如何苦難,
或拼湊收音機有多困難,
導致觀眾有共鳴的反而是年輕的主角,
而不是遠離戰爭的那個主角,
Colin Firth演的雖好,
但觀眾根本對他一點也不熟,
他就好像突然開竅受到感召一般放下仇恨,
日本軍官的部份也是,
對於他的人格轉變用幾句台詞就帶過了,
沒有事件作為佐證,非常薄弱的就讓他從殘酷的憲兵隊變成朝聖者,
兩人的頓悟看來都是速成的,缺乏共鳴的結果,
讓這個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失去立場,
搖搖欲墜,
只剩一個心靈雞湯式的故事,
雞湯純的也就罷了,
卻還是一喝就體驗到四塊完整雞湯塊那種,濃過頭的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