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
2003︱Sofia Coppola︱101 min︱Drama︱美國 日本
IMDb︱爛蕃茄︱豆瓣(中譯:迷失东京)
甜死人,整部片被包在一個巨大的泡泡之中,
好像所有稜角都被抹去了,
沒有明確的劇情、人物的動機稀微、角色的關係曖昧,
在各種的模稜兩可中,
最精準的設定絕對是場景,東京。
不是雅加達、開羅、基輔,
要讓角色處於失語和隔絕的環境裡,
有哪裡比得上東京,這個如此擁擠,又絕對疏離的城市來的合適?
每個人都看起來沒問題,
精準的哈腰時機,一絲不茍的禮數,跟隨群體巨大意志而移動的份子,
但東京那種在集體意志底下被壓縮的微小的窒息氣氛是其他地方沒有的。
那種一絲不茍與精準,反面即是迫使你不能失控、不能逾矩、不能展露情緒,
Everything must in its right place,
在這裡談寂寞,天造地設。
爛番茄上有個評價,
「《愛情,不用翻譯》在矛盾中沈醉。
它是關於憂鬱的喜劇片;是沒有美滿的愛情片;也是沒有真正踏上旅程的旅遊紀錄片。」
(Lost in Translation revels in contradictions. It's a comedy about melancholy, a romance without consummation, a travelogue that rarely hits the road.)
描述的棒極了,旅行說到底還是短暫的出逃罷了,
它的「離開」本質後面緊貼著就是「回歸」,
異鄉終究是異鄉,但在那裡,我們總是太習慣把自己的孤立放大。
但要不浪漫的說,電影還是拍得自溺了,
Sofia Coppola 那種「我是文藝美少女」的匠氣無時無刻從鏡頭後方噴發而出,
片子顯得有些高冷,寂寞還是被美化了。
《魔法黑森林》(Into the Woods)
2014︱Rob Marshall︱125 min︱Adventure, Fantasy, Musical︱美國 英國 加拿大
IMDb︱爛蕃茄︱豆瓣
打著童話人物大亂鬥兼黑化成人版的故事,
但是其實看到一半,我想,其實唯一加強的應該是理解難度而已,
到了中段,四組人馬攪和在一起時,
我已經開始不知道現在這個人想幹啥?那個人又為什麼會出現在這邊?
然後最重要的是歌,歌這麼難聽又是鬧哪樣?
這不是童話故事來著的嗎?何苦折騰到這種地步?
本來簡簡單單的白乳牛、紅斗蓬、黃頭髮、金拖鞋,
怎麼突然間又是巨人下凡,又是王子撕衣,
最可怕的,梅姨還回春了。
就跟《蘭花賊》(Adaptation)裡面出現梅姨的裸照一樣,嚇哭寶寶了!
這幫童話故事出身的角色讓我有些貴圈真亂的感覺,何苦呢?
顛覆成這樣,其實也不太算是顛覆了,
反而比較像是套用角色名稱與設定的同人誌,
電影亂成這樣,最後居然還能往 Happy Ending 收尾。
看著角色們最後在高歌,曲名叫做"Children Will Listen",
我想小朋友還是先不要吧,真的,
在這麼駭俗的改編下,原版童話故事裡面那些老梗似乎也沒那麼難以忍受。
2014︱Rob Marshall︱125 min︱Adventure, Fantasy, Musical︱美國 英國 加拿大
IMDb︱爛蕃茄︱豆瓣
打著童話人物大亂鬥兼黑化成人版的故事,
但是其實看到一半,我想,其實唯一加強的應該是理解難度而已,
到了中段,四組人馬攪和在一起時,
我已經開始不知道現在這個人想幹啥?那個人又為什麼會出現在這邊?
然後最重要的是歌,歌這麼難聽又是鬧哪樣?
這不是童話故事來著的嗎?何苦折騰到這種地步?
本來簡簡單單的白乳牛、紅斗蓬、黃頭髮、金拖鞋,
怎麼突然間又是巨人下凡,又是王子撕衣,
最可怕的,梅姨還回春了。
就跟《蘭花賊》(Adaptation)裡面出現梅姨的裸照一樣,嚇哭寶寶了!
這幫童話故事出身的角色讓我有些貴圈真亂的感覺,何苦呢?
顛覆成這樣,其實也不太算是顛覆了,
反而比較像是套用角色名稱與設定的同人誌,
電影亂成這樣,最後居然還能往 Happy Ending 收尾。
看著角色們最後在高歌,曲名叫做"Children Will Listen",
我想小朋友還是先不要吧,真的,
在這麼駭俗的改編下,原版童話故事裡面那些老梗似乎也沒那麼難以忍受。
《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
1976︱Martin Scorsese︱113 min︱Crime, Drama︱美國
IMDb︱爛蕃茄︱豆瓣(中譯:出租车司机)
「聽著,你們這些機掰人,你們這些智障。現在這個男人不會再忍氣吞聲了,
這個男人將會挺身而出,對抗這些人渣、賤屄、畜生、渣滓、狗屎,
這個男人將會挺身而出。」
("Listen, you fuckers, you screwheads. Here is a man who would not take it anymore. A man who stood up against the scum, the cunts, the dogs, the filth, the shit. Here is a man who stood up.")
聽起來很像什麼,男子氣概破表的英雄,
誓言剷除紐約每條骯髒巷弄裡的社會敗類?
但不是啊,Travis 如果有機會的話,
他可能早就連站在舞台上滔滔不絕的候選人都一起幹掉了。
對他來說,有差別嗎?
紐約對他來說太髒了,髒到成了一種精神污染,
戰爭或許折磨了他的心智,但摧毀他的,是都市化的紐約。
片中有兩個重要女人,
一是 Cybill Shepherd 飾演的競選志工 Betsy,
二是 Jodie Foster 飾演的雛妓 Iris,
前者代表 Travis 試圖追求那種往上爬的渴求,
他近乎笨拙的求歡態度整個就是由下對上的一種乞討,
試圖去迎合她的品味、陪她喝咖啡、跟她的老闆套近乎,儼然精裝追女仔,
但是一切就在 A 片影院前碎了一地,就跟任何的小清新文藝女性一樣,
你一旦露出了那些像個俗人的一面,她們的反應其實不亞於見到地上的痰。
而後者的雛妓代表的是一種向下的探索,Travis 不見得偏好那些裝逼的高冷女性,
他對於 Iris 更多是一種愛憐,一種看到美好事物被弄髒時的不忍,
他不知道為什麼 Iris 既想逃離老鴇,又總是自甘墮落。
於是困境來了,他既無力向上攀爬,也不想向下沈淪,
他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就像觀眾看到他買下大把槍枝時,不知道他這又是為哪樁一樣?
而他自己知道嗎?
但是他卻又無能為力把那種衝動訴諸於文字,那種無法表達的困擾、搔癢、躁鬱,
無論是槍殺候選人,或者屠宰淫窟裡的人渣,
本質上都是差不多的,都是他寂寞下的病徵,
而這個社會不容他排遣,就像計程車一樣,
走走停停,每段的起點與終點之間,那種大段的空白,
對乘客而言是向著目的地的過程,但對計程車司機而言,那又是什麼呢?
《極速快感》(Need for Speed)
2014︱Scott Waugh︱132 min︱Action, Crime, Drama︱美國 英國 法國 菲律賓
IMDb︱爛蕃茄︱豆瓣(中譯:极品飞车)
在電玩改編電影裡,首要原則是,要盡可能的無視劇情,
畢竟這是在五部毀三觀的《惡靈古堡》(Resident Evil series)中學到的珍貴教訓,
但前提就算能無視劇情,至少畫面上要做到讓人爽呀,
可惜的是,
這部《急速快感》沒能像遊戲般遊走於擬真的場景和超現實的車輛駕駛體驗一樣,
相反的,裡面的各式車輛場景看起來都蠻寫實的,(除了被大卡車撞爛那幕)
有種老子就用真車下去跟你幹了的莫名慷慨激昂,
但是我們不是要來看這種慷慨激昂的啊,
期待的就是看到各種噴氮氣怒甩尾狂飛車撞他媽戰五渣的名車變成稀八爛而已,
不過整體看來,就是挺中規中矩的,如果不是以電玩第一張同名專輯的姿態出現,
其實要能一眼看得出這是改編作品,倒也挺不簡單。
不像電玩有不像電玩的好,中途的一大段橫越美洲反而看得讓人挺心曠神怡的,
男女主角的互動居然出乎意料的具有火花,
女主角的剽悍性格與男主角的酷炫跩霸互相摩擦之後激起火花倒是電玩難以呈現的效果。
隨著男主角終於穿越美洲,到加州與死敵決一死戰,
然後他跟女主角……沒有然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