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Lost and Found


《親愛的》講的是關於兒童失蹤/誘拐議題,
描述一個家庭在遭逢這樣的巨變之後所經歷的痛苦,
但是它出人意表的地方在於,
陳可辛與張冀不只打算講一個關於「失去(lost)」的故事,
而是要講一個關於「失而復得(lost and found)」的故事。

這無疑架高了片子敘事角度上的難度,
以及造成了製作面上的負擔,
原因在於,
對於觀眾而言,光是拍出父母尋子過程的心焦惶恐,
就已經足以賺人熱淚,足以引起大眾共鳴了,
大可以就在關鍵處見好就收,
達到把大家弄成淚人的目標就停了。
而從敘事面上,他們的失而復得帶來的另一個問題,
即是得把趙薇所扮演的角色給拉進這個原本單純的單一家庭危機中,
讓風暴擴大到不只是田文軍一家的問題,
其中涉及的更是情感投射上更幽微深沈的立場移轉。


試想今日如果《親愛的》是這麼拍,
田文軍一家加入互助會後,
一次又一次走訪了公安局裡各種偵破兒童拐賣集團的場合,
一次又一次的拿出孩子名冊給嫌犯校對,卻苦無結果,
直到某次某網民見了田文軍的微博,
告訴他兒子可能被藏在某深山村落中,
田文軍與魯曉娟,以及韓總一夥潛入,
取得了消息,發現兒子被人口販子集團控制去火車站行乞。
在熙來攘往各路旅客裡,發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
田文軍大喊一聲「鵬鵬!」,
田鵬轉過頭來,認出爸媽,
一家人三步併兩步,衝破一路人潮往彼此奔去,
擁抱,哭成一團,鏡頭逐漸拉遠拉遠,淡出,全片完。

又或者這麼拍,
田文軍與魯曉娟隨著網民的指引,到了某高級別墅裡,
隱身於他們偌大的奔馳車庫旁草叢中,
看到某貴婦從豪宅裡牽了個男孩出來,
男孩滿手玩具,但表情卻木然,
五官與當年走失的兒子十分神似。
田文軍按捺不住,大喊一聲「鵬鵬!」,
田鵬轉過頭來,認出爸媽,忍不住唱出「他大舅他二舅……」
一家人三步併兩步一路,衝破一路傭人往彼此奔去,
擁抱,哭成一團,鏡頭逐漸拉遠拉遠,淡出,全片完。

其實如果沒有什麼想法,上面那樣拍就夠了,
至少也能擠出觀眾一點眼淚,嚷嚷好感動好真摯了,
但是陳可辛顯然不打算僅只於此,
因為在故事的原型裡,
並不只是把走失的孩子給找回來這麼簡單的問題而已。
所謂的「失而復得」是從父母方的觀點,
對於孩子而言,他經歷的其實是兩次的失去(lost and lost again),
兩次被從父母身邊被剝離,
第一次從原生家庭,第二次則是再生家庭。
而無論是親生,或是後養,
陳可辛的《親愛的》看不出偏袒其中任何一個家庭,
他的鏡頭是跟隨著父母移動,
可是情感卻是緊扣著孩子遊走。


先從田文軍那家說起,
故事的開頭就是一場關於「遺失」的戲,
田文軍在修理糾纏的電線,
但他找不到上次做過記號,綁著紅繩的那條線,
這個「記號/紅繩」的遺落,與後來孩子的丟失微微呼應,
當片中人以為做了記號、綁了繩,就代表萬無一失時,
事情就總是會出差錯,即使那是自己生養的孩子,
身上綁了無數看不見的線,幾公分、疤多長、吃啥過敏等等,
多瞭若指掌都沒用,父親一個轉眼、母親一個關窗,
孩子就丟了,跟那個線頭一樣仍然確鑿的存在著,
但就是怎麼也找不到。

我喜歡陳可辛在處理孩子走丟時的鏡頭,
冷靜卻逐漸堆高情緒,
孩子一路跟車,鏡頭持續往後推,讓他顯得越來越小、越來越遠,
最後一個人呆立在路口目送母親離開,
而關鍵的「打拐」處理得非常輕盈,
一個鏡頭一個動作,刷一聲,
孩子沒了,家庭也崩壞了。
這裡的手法讓人感覺,丟了孩子這麼天大的事,
其實整個事件的濫觴是這麼的……日常,
跟那條紅線一樣,不知不覺就沒了,後來再怎麼就是找不到,
孩子的走失也是如此,就是純粹的「不見了」,
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道別,或者任何事前徵兆可以預見,
而我想這也是父母最難以接受的地方,
他們沒有辦法承受小孩子就這樣蒸發了,
下落不明、生死未卜,是這種不確定性宛如幽魂般折麼他們。

而後來電影透過走失兒童父母的互助會來更深刻的反映出這些父母們的百態,
尤其初次進入互助會時,
導演也沒跟觀眾說明這是互助會,
他直接剪了幾個父母們述說自己孩子丟失之後心路歷程的鏡頭進來,
有自責的、有壓抑的、有樂觀到近乎精神失常的,
這邊的呈現非常有趣,幾乎有種突然插入紀錄片的感覺,
因為他們的描述與表演相當「真」,
尤其是那個說自己眼睛像掃描儀,眨眼就能掃視整條街的孩子,
她就要這樣一直掃,總有一天能找到自己孩子的那個女人,
她說到最後,以自己的這種能力自豪,
並且抱持著一種狂熱的執著與期待,但她笑著笑著就哭了。
太精彩,現在是連龍套演員都要找這種層級的才能參演就是了!

而我覺得,這個互助會其實是編劇上營造的最大衝突點來源,
除了田氏夫婦外,他狡猾的讓所有觀眾的情緒先跟著這個互助會走,
在劇情的前半段,觀眾對這些父母給予最大的同情,
甚至接受他們杯弓蛇影的去追逐麻布袋裡的猴子,
接受那是他們集體創傷的壓力症候群,
並把人口販子看作十惡不赦,搶我兒者,必殺之。


但直到李紅琴出現後,整個劇情的最大翻轉不是孩子找到了,
而是孩子已經不再是那個原本的孩子,
如果直接把影片從田氏夫婦進到那個小村裡開始播映,
觀眾會認為他們才是劫走孩子的惡人。
李紅琴的最大特色在於,她跟觀眾剛開始想像的人口販子不太一樣,
就像她說的,她是老實人,她幹不出這種傷天害理的事。
而為何觀眾的價值觀會在這時遭到挑戰?
重點在於趙薇的演出實在太搶眼,且極富說服力,
讓觀眾在前段高舉著的「打倒人口販子」大旗隱約動搖了,
甚至對瑟縮在公安局角落,嘴裡不斷喃喃著要見孩子的李紅琴升起惻隱,
因為到了這時我們已經幾乎被說服,
她不是人口販子,而只是另外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而已。

後半段的劇情其實比前半段更加糾結,
因為在前段,你至少可以期待孩子尋回,
而父母也完成自我救贖的可能性,
但從下半段開始,
從田鵬甩著田文軍耳光,及堅持李紅琴才是媽媽的那時,
觀眾原先期待的某種微光熄滅了,
悲劇已經無法彌補,傷害是永久性的存在了,
那種狀況之下,幾乎已經不存在任何兩全其美的結尾可能,
兩方家長對於孩子的爭奪局面已經浮出檯面,
而重點在於孩子的生與養歸屬到了不同的家庭裡,
切割與取捨已經在所難免。

這和去年是枝裕和那部《我的意外爸爸》(そして父になる)不一樣,
《親愛的》裡頭角色的情緒來得更加狂烈,
發生在他們與孩子身上的悲劇不是醫院行政疏失的結果,
而是明顯踩在法律容許線外的兒童誘拐,
因此那種溫文的妥協與體諒對田氏夫婦來說顯得太難了,
就像田文軍對李紅琴那句:「我頂多做到不恨妳。」
而李紅琴丈夫之死則讓整個故事缺乏一個明顯的指摘對象,
這個悲劇是誰造成的?誰該負責?
這些問題都已經得不到回應,
田式夫婦、李紅琴、孩子們,
誰都沒錯,但誰都必須承受這樣悲慘的後果。

其實可以明顯的發現導演在後段,
著墨較多的地方已經不是田氏夫婦如何處理「lost and found」中的 found,
而是轉移到處理李紅琴的 lost 較多,
如她為了見上孩子而不斷走訪福利院、
或者為了爭取孩子的撫養權而找上律師,甚至不惜獻身給民工,
再再讓觀眾相信她不只是人口販,而只是另一個絕望的母親。
此情此景下,其實《親愛的》已經走到了一個瓶頸,
不論如何處理,這個故事都無走向和解的空間,
因此到了最後,陳可辛反倒筆鋒一轉,
把原本潑灑的情緒都給收了回來,
以李紅琴懷孕為結尾,鏡頭對準趙薇的臉,
特寫她的表情慢慢扭曲成痛不欲生的表情,
這是《親愛的》最後給出的畫面,
多甜蜜的電影名稱,
多苦澀的電影情節。


從這些角色身上其實看到了愛的極限與反面不是恨,
而是對於吃苦的甘願,寧願自我犧牲也要找回重視的東西。
即使那得花上那麼多時間、付出那麼多代價也在所不惜。
當電影結束後真實人物出現時,
雖然只是幾個不具敘事功能的剪接,
卻完全擊潰淚腺,
因為他們看起來都這麼平凡,那麼真實,
但他們卻能在經歷了這麼不平凡的事情之後,
友善的彼此問候,贈禮與道謝,
彷彿讓人看到了這樣的故事所留下的巨大傷口仍然會事過境遷的可能,
而那是這部電影極少給過觀眾的情感出口,
不禁要教人驚訝於在失蹤風暴中迎頭撞上的兩個家庭,竟能在最後達成和解,
或許那是為人父母者才能共通的某種默契吧。



親愛的
2014︱陳可辛︱130 min︱Drama︱香港 中國
IMDb豆瓣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