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得及說再見》:其實沒必要硬湊成一部電影


作為紀錄片,《來得及說再見》最大的問題應該是主題的割裂,
這部由統一超商籌劃拍攝的紀錄片,找來三位導演,三個基金會,
但最後看起來,卻成不了「一個」具有完整性的電影。



第一段《好好吃飯》和第三段《人之老》從主題上比較類似,
在陳芯宜和黃嘉俊導演背後出力協助的,
分別是在花東地區從事老人及身障者照顧的門諾基金會,
以及提供年長者各式活動的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以記錄客體來說,兩者的交集點較大。


說到弘道和老人,我還記得自己在他們三年前和華天灝導演合作的那部《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裡頭給哭成狗。
我記得那時候,那些眼淚倒不是獻給了一群人實現夢想時所換得的成就氛圍,
而是為了自己的害怕而流。

有段是這些爺爺奶奶們騎到了老人院裡去作交流,
這是一個特別矛盾的場景,都是年紀相仿的人,
但一群是那麼活力而燦爛,一群則是遲暮而零落。
一個鏡頭是當騎士們在一樓大廳裡歡快舉行活動,有個輪椅上的老人從二樓往下俯視,
沒有淚水與表情,但那個難以言狀的灰色背影,讓我驚恐至今。

與一生搏鬥而用盡一生之後,看著自己的身體逐漸失能,與意志相違,
而最終讓皮囊去逼得意志妥協的樣子,對我而言有種羞辱感,
而那種羞辱感卻宛如大限,終將把一個人啃食殆盡,
我覺得那是一種挫敗的籠罩,一種無以名狀的恐怖。


回到《來得及說再見》裡,
以獨老送餐為主題的《好好吃飯》,
除了那些在送餐與陪伴過程中的互動外,
其餘那些「不是主題」的細節反而看起來更叫人揪心。
像是那些老榮民的牆上貼著的兒童圖畫,或者忘了撕到正確日期的日曆,
這些充滿矛盾與意味的生活細節,
反而讓吃飯這件簡單的事情背後充滿厚度。

《人之老》則是《好好吃飯》的相反,
拍的不是「獨」,而是「聚」,
講一對失散半世紀的老人們重新聚首,成為一幅非典型的家庭圖像。
只是這幅圖像不像他們的背景般充滿戲劇性的起落,
而是被日常瑣事與細節所填滿,
採買、盥洗、理髮,或者只是相視無言,甚至偶爾勃谿賭氣,
不見轟轟烈烈,沒有視死如歸,遑談愛情萬歲,
那些字眼是一夜白頭的浪漫綺想,而不是這對夫婦的朝朝夕夕。

只可惜無論《好好吃飯》或《人之老》裡,
那股「外部力量的存在」還是鑿斧的太過明顯,
當然基金會很好,老人們也的確需要有人為他們送餐、陪他們,
甚至是替他們搞間新浴室出來,
但就跟《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裡大剌剌的拉起基金會的紅布條一樣瞬間解 High 一樣,
這種置入把原本質地真切的璞玉硬是鑲上塑膠亮片,
是很耀眼沒錯,但難免顯得有些裝,有些廉價。


而沈可尚導演則是異色者,
他的影片除了主題和另外二人不同之外,連手法與觀點也大相徑庭,
在《日日喃喃》裡,其合作的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幾乎隱形,
影片裡沒有出現除了被記錄者之外的天外救星或溫馨幫手,
而是大特寫給那些大限將至的主角們,冷靜的去讓人看到,
當那個我們都以為「很久以後」才會發生的事情轟然降臨之際,
在那底下,個人又該如何自處。

「死」是社會的禁語,房裡的巨象,
「呸呸呸」,我們用這三個字短暫的自我麻痺,
不看不聽不說,繼續與邊界另一端維持虛假的相安無事。
但《日日喃喃》裡那些人沒得選擇,他們是一群「呸呸呸」咒語失效的棄民,
而在這裡,沈可尚才捕捉到眾生態。
有些人選擇平淡,有些人選擇留念,有些則重新去思索自己生命的定義。
可惜的是,《日日喃喃》就企圖心和主題性而言很出色,
但我實在對他的手法愛不起來,人物的大段喃喃獨白,以及臉孔的長時間捕捉,
讓片子看起來有些夢囈,挺不接地氣的。

最後,我還是覺得無論《來得及說再見》再怎麼包裝,
說主題是面對離別,或者生死,
三段紀錄片之間除了背後都有個基金會之外,缺乏明顯的交集。
既然獨立出來看就都已經自成意義了,
其實也犯不著勉強湊成組合餐了。


《來得及說再見》
2015︱陳芯宜 / 沈可尚 / 黃嘉俊︱113 min︱Documentary︱台灣
豆瓣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