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寶寶:海陸大進擊》(The SpongeBob Movie: Sponge Out of Water):就像蟹堡


《海綿寶寶:海陸大進擊》就像片中的蟹堡,是那種速食式的電影,
看之前很 HIGH、看得當下很 HIGH、看完走出戲院,
甚至到隔天上班為止都還很 HIGH,
但是隨著反覆咀嚼,會開始發現其中並沒有什麼值得在過了一個禮拜還繼續 HIGH 的地方。
就跟那些速食一樣,大麥克、夏威夷披薩、牛肉卷等等,
點餐時很期待,吃得時候津津有味,
但隔天的便秘,就像是準時報到的業障。

問題在於,
就算把片長拉成了一個半小時,
就算後半段燒了大錢搞了個出水,
就算把 Antonio Banderas 都給請來了,
但是整體而言,
《海綿寶寶:海陸大進擊》與其說是電影,
更像是電視版本的合集,或者某種節慶SP篇。

但是為什麼呢?
(其實去思索這個過程是自討苦吃,
是像是跟在速食店裡大口大口吞漢堡的肥佬分析營養成份一樣討人厭,
怕熱還要進廚房,怕胖還想吃脂肪,
但是與其就打出哈哈哈哈哈萌萌噠哈哈哈哈哈歌好好聽哈哈哈哈這種心得,
我相信適度的討人厭是有必要性的。)


第一,搞笑橋段的低齡化。
雖然並沒有如想像中下修到國中小生的程度,
但是整部電影裡還是充斥了太多刻意無腦的笑點,
這種笑點大多消費角色的特性,
海綿的笑、海星的蠢、螃蟹的貪,
都是原本個性的放大而已,
而且這種放大並不是在於內在意義上的深究,而是 literally 的放大,
其中有一段把皮老闆貼在鐵板上,用海綿的笑聲給予酷刑的橋段,
銀幕裡笑得越開心,銀幕外就越尷尬,
會讓人觀眾不住思索自己到底是正在舒壓,
還是其實跟被綁在鐵板上的皮老闆一樣被折磨,
只差別於觀眾是被綁在戲院椅子上而已。
海星的部份則更可怕,
即使電影級別,用的仍是電視程度的蠢,
不外乎就是靠吃、睡、狀況外來搞笑,
甚至裡面有些應該是連初中生都會隱隱覺得嘴角硬化的程度。
在沒有其他干擾下,大畫面的電影比起電視更會讓人忍不住反思,
這種近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ADHD 的笑點堆積是不是真的那麼好笑。

第二,缺乏主題性。
當然,《海綿寶寶:海陸大進擊》的主線是明確的,
甚至是老套的「誰偷我配分」→「啊哈是你!」→「你追我呀~」→「海底又渡過了平靜的一天」,
這沒關係,因為這種公式同樣可以套到太多電影裡去,
但是問題在於這次的核心主題 "We are a team!" 實在比上回 "I am a kid!" 無聊太多,
完全失去那種蠢小孩用搖滾救世界的熱血,
這次就只是讓正反派短暫的組合成一個怪異的雙人組,
最後讓海綿、海星、螃蟹、松鼠跟浮游生物擺出戰隊 POSE 就敢自稱為TEAM 了,
中間過程基本已經沒什麼印象,
更毫無上集《海綿寶寶:海神王皇冠》(The SpongeBob SquarePants Movie)裡頭假鬍子脫落時角色的轉折,
所以最後那個海底復仇者聯盟,就算 3D 動畫再怎麼精美,招式再怎麼華麗,
也一點都搆不到《海綿寶寶:海神王皇冠》那首 "I'm a Goofy Goober" 帶來的激爽。


而噴了這麼多,《海綿寶寶:海陸大進擊》倒也還不到食之無味的境界,
在那些一個個低齡取向的笑點夾縫間,
成人觀眾仍然能在孩子都納悶的橋段發出一點笑聲,
如蟹堡配方失竊後,海底世界一秒變成世紀末風貌的切換,
或者海綿上路之後嗑棉花糖嗑 HIGH 了的懷遊世界二十秒只是背景照片切換而已,
這種對於表現形式的諧仿與顛覆,才稍稍讓觀眾從無止境的刺耳笑聲中喘口氣。

而片頭聒噪的海鷗歌舞秀,
以及頭部莫名擬真的銀河守護海豚,
也超現實的恰到好處,至少在全蠢與全黑中間取得了比較讓人舒服的中間點。

說到這,怎麼反而是沒有海綿(或海星)出現在畫面上的時候才讓這部片比較討喜……
(粉絲測驗結果:FAIL!)


如皮老闆進入海綿的腦袋裡看到的那個過度彩色的「兒童世界」一樣,
電影雖然用了這個橋段來諷刺所謂「就要天真可愛,即使噁心嚇人也在所不惜」的扭曲,
但可惜的是整片就像是那個腦中世界的放大版,
討喜有餘而顯得做作,像是加了十分糖的飲料一樣甜到有點嚇人,
如果要比甜,我想我們還有更多幼幼台的夥伴等著強勢出擊,
實在是不懂非海綿不可的必要性了。

0 意見: